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这家伙,其貌不扬,还怪不简单哩!”村民们开始关注他。一打听,村民们吓了一跳。陆锡芳,生于1940年11月,江苏太仓人。1964年8月毕业于苏州桑蚕专科学校,1970年被选调至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生理生化研究室主任,1987年到淅川县荆紫关镇开展科技扶贫工作。

  荆紫关镇调整种植结构种桑养蚕的局面一下子被打开。

  “粗养猪,细养蚕,二十八天见现钱”,“消毒,防病,良桑,勤提,保湿,稀放”,63岁的蚕农聂桂江至今还记得陆锡芳讲课的内容。为便于蚕农掌握和记忆,陆锡芳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易懂好记的顺口溜或口诀,并结合实际来讲授,深受蚕农们的喜欢。

  1988年,魏振国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发展了3亩桑园,养了1张蚕。年底一算账,获利600元。魏振国说:“可别小看这600元,那可是一个国家干部1年的工资啊!”这一年,张巷村桑园发展到2000亩。如今,淅川县湖桑种植面积已达6万多亩,占全省桑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3万多农民走上了依靠养蚕“生金吐银”的致富道路。

  离别 75岁的他,倒在了桑蚕基地里

  至今,陆锡芳办公室里还摆着他生前的几件东西:两把剪桑枝用的剪子,一支温度计,一台显微镜,一包蚕茧,还有一张显得陈旧的方格蔟。

  2015年8月12日上午,陆锡芳来到桑园里查看桑园管理情况。上午11时许,他来到28号大棚前,同正在干活的蚕农亲切交谈,嘱咐要及时除草。12时8分,他突然心跳加速,呼吸困难,一下子倒在了桑蚕基地里,璀璨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走完了他75岁的人生旅程。

  张巷村蚕农聂付彦说,为帮助大家种桑养蚕,陆锡芳真是豁出去了。收麦时节,村民顾不上给桑树剪枝,为不影响桑树生长,陆锡芳就一个人钻到桑园里,拿着剪刀去剪那些比大拇指还粗的桑枝。头上的太阳火辣辣的,园子里更是热浪滚滚,干了三天后,他晕倒了,两手磨得满是血泡。

  陆锡芳生前的同事们说,28年来,蚕农在生产中一遇到问题,就会打电话给陆锡芳,他总是随叫随到,并且准能把问题解决好。2006年的一天,正下着大雨,一蚕农发现家里出现了病死蚕后急得团团转,急忙打电话给陆锡芳。陆锡芳没有犹豫,冒着大雨,趟着河水赶到蚕农家。

  赶来参加追悼会的南阳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袁晴超回忆说,1987年底,淅川县请陆锡芳出任科技副县长,当时县里主要负责同志相继找他谈了话,文件也印发了,但他最终没有答应。他的理由是群众养蚕的积极性刚调动起来,如果走了这儿就没人管了。1995年,唐河县邀请他担任科技副县长。组织上的安排,加上淅川县的桑蚕业也有了一定的基础,陆锡芳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淅川。当时他提出的唯一条件是要兼顾淅川,每年要回淅川指导桑蚕生产10次以上。干了不到三年,他还是放心不下桑蚕产业,再次辞去科技副县长的职务回到了淅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