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中原红都”单拐 永不磨灭的传奇“中原红都”单拐 永不磨灭的传奇

  一个名叫单拐的偏远小村里,诞生了我军兵工史上第一门大炮,村中青砖灰瓦的百年建筑中,曾居住了多位开国元勋。去年6月,国家公布了第一批50个中国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项目实施名单,单(shan)拐便是其中之一。如今,这个有“中原红都”之称的村庄,正走在恢复历史风貌的道路上。

  □东方今报记者 肖萌/文 沈翔/图

  “第一门大炮”

  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门不起眼的大炮,它重200公斤,口径70毫米,射程3500米。

  这门不起眼的九二式步兵炮,在69年前的春天,诞生于距离北京537公里的一个叫单拐的村庄。

  大炮以设计师的名字命名,取名“盖亮号”,样式虽不那么高大威猛,它却是我军兵工史上的第一门大炮,曾立下了赫赫战功。

  那还是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当时的冀鲁豫边区,已成了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1944年~1946年,中共平原分局和军区机关及邓小平带领的北方局,先后进驻了单拐村,这也为后来“盖亮号”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冀鲁豫革命根据地落户单拐,是因这里地理位置偏僻,处于中原却属三省交界,交通不便,便于八路隐藏。”清丰县文物局副局长库留锁说,当时把八路军“请”到单拐的,是该村的陈姓大户,八路军来后有吃有住,可安心部署战斗。

  单拐,这个位于濮阳市清丰县东南部的小村落,也因此成了抗日战争战略大反攻阶段,冀鲁豫边区的政治和军事指挥中心。

  作为冀鲁豫军区的“心脏”,1945年9月,军区在单拐成立了第一兵工厂,开始研制武器,次年“盖亮号”大炮研制并试射成功。

  那天,单拐村沸腾了,“八路军有了大炮”成为老百姓到处传诵的消息。

  受邀而来的司令部

  单拐村并不难找,从濮阳市区乘31路公交车,或从清丰县城乘5路公交车均可到达。

  村内的清末建筑群,是该村最大亮点。建筑群中有一栋较为特别,那是村中目前保留的最古老的建筑——陈氏祠堂。

  明洪武年间,单姓人氏从山西洪洞迁于清丰西南庄村北面,取名单拐。260多年前,单姓家族建起了单家大楼,雇佣陈姓农户做长工,但随后单姓衰落,陈姓崛起,陈家成了单拐第一大户,尤以陈大春最富。

  清咸丰年间,陈大春带头出资建起陈氏祠堂,并陆续建了东、西厢房,大门和穿堂连接,成为一座完整的四合院。

  步入祠堂,券门上方至今保留着有“大春祠堂”字样的砖雕,清晰可见。

  民国7年(1918年),单拐村人陈笃之,当选了第二届国会议员,抗战爆发后,他率全家从京返村抗日。

  他的二女儿陈友菊曾任冀鲁豫抗日救国总会妇女部长,大儿子陈平任冀鲁豫边区党委宣传部科长、长垣县委书记。

  正是因为陈笃之家的良好政治背景和陈笃之在村中的威望,1944年9月,在陈平的引荐下,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机关才决定迁至单拐。

  “当时陈家是大户,有房子有地,八路军来后,在村中和百姓同吃同住。”库留锁说,当时村里60多户村民还收养了军区72名伤员。

  “盖亮号”诞生后,为了保护兵工厂,村民们还成立了20多人的护厂联防队,军民关系一直非常融洽,单拐也因此被称为“中原红都”。

  古村的延续

  单拐村建筑群始建于清末民初,除了陈氏祠堂,其他的历史巷弄,都以胡同的形式存在,共有13条胡同之多。

  百年前的旧貌犹存,小垂花门式的门楼极具特色,素淡清雅的色调,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在该建筑群中随处可见。

  单拐村支书陈九国说,历史传统建筑群基本保持了清末传统格局,面积和体量上形成了一定规模,这种历史村落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原地区得以保存至现在的状态,实属不易。

  库留锁认为,单拐村保留较好,是因为村子位处冀鲁豫边区的核心,所以战争时期没有被破坏。

  “‘文化大革命’时对文物的冲击,要远远大于战争时期,不过单拐的这种‘红色’保存优势,也是其他中原地带古村不具备的。”库留锁说,村中的旧址保留下来后,陈氏祠堂和当年领导人居住、办公的院落,都保持了原状,被列为展厅,供人免费参观。

  村中其余建筑多为民居,外形大多还保持清末风格。如今,虽然建筑老旧,曾经的胡同也已无法驶入机动车辆,老屋子大多漏雨,但多数村民至今还住在老屋内。

  库留锁说,县里准备将整个单拐都保护下来,让村中的整体风格都像清末建筑群中的那样,但老建筑维护和翻修花费高,年青的一代村民,也都想住新房,“村中近两年已经出现了自建房,破坏了整体的协调”。

  陈九国称,清末建筑群只是单拐的一部分,等有了足够的资金,他将把村中居民的老房子逐一修复,将自建房拆除,让所有房屋呈现出清末建筑群的样式,“那样才有特色,才能更好地发展”。

  风貌重现

  2014年6月,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50个中国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项目实施名单,其中河南省两个,单拐村是其中之一。

  这个“名号”让整个清丰县都很兴奋,县文物局随后做出了近五万字的《单拐村保护规划书》,“对文物以保护、修缮为主,强调文化遗址保护的绝对性和原真性;绝对的开发与绝对的保护都不是科学的……”

  当年的7月3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2014年第一批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单拐村再次上榜。

  “保护规划书”的通过,也带来了最直观的效果。2014年,国家、省、市、县四级政府共批给单拐村2300多万元,用于文物保护和恢复原貌,并由国家出钱,在陈氏祠堂外修建了一座2000平方米的仿古式展览馆,用来陈列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的遗留物品。

  其实,单拐的保护开发工作从1980年就启动了,逐步整修了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邓小平旧居、军区第一兵工厂旧址等共23处,布展面积2100平方米。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又修建了4000平方米的革命旧址广场和4000平方米的停车场。同时,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培训了专职讲解员。

  如今,“拆”、“修”、“保”成了单拐村修复保护的关键词。单拐村的胡同,分别由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建筑以及少量的新建建筑共同形成。

  “那些后人自行建造的与单拐历史风貌完全不符的新房子要拆除,后人自行修复的与历史建筑有所出入的传统建筑要专业修缮,对于文物建筑,要实施不同级别的保护措施。”单拐村支部书记陈九国决定将钱用在“刀刃”上,让传统历史街巷风貌得到统一和延续。

  当下的单拐村,已经是全省爱国教育示范基地、河南省红色旅游景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虽比不上井冈山、延安,但发展红色旅游也是单拐的出路。”陈九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