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工作中的“天使” 工作中的“天使”
拿器材 拿器材

  着装

  心内科导管介入手术中最普通的就是心脏冠脉造影,一般需要一小时左右,但遇到慢性闭塞病变的患者,一台手术耗上几个小时也是常事儿,而医护人员都要像赵娜一样一直穿着铅衣。

  如果术中有需要,就跑到设备间拿器材。在监控室内,记者隔着玻璃听到医生说了一种器材的名字,赵娜重复一遍后,一闪身就打开隔离门,冲到了玻璃柜前。

  开隔离门,冲到玻璃柜前打开柜门,拿器材、关柜门,再开隔离门回到手术间,整个过程也就10秒左右。而在这三个相距不过10米的房间内,身穿铅衣的赵娜每天要来回奔跑一万多步。不仅如此,100多种耗材,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送到医生手中。

  “每天脱下铅衣的那一刻,感觉自己身轻如燕。”赵娜在脱下五件套铅衣(上衣、裙子、眼镜、铅帽、护颈)的那一刻,手术服背部已然全部湿透。

  记者 李晓敏 魏浩/文 洪波/摄影

  本报讯 提起护士,您首先想到的是一个什么形象?是不是白衣飘飘?但其实,在他们当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铅衣天使”。

  “80后”赵娜是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导管室的一名护士,已经有10年护理工作经验的她,两年前转岗到导管室,成了一名“铅衣天使”。

  “来之后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每天要穿那么重的衣服。”赵娜乐呵呵地说。

  赵娜口中的衣服就是“铅衣”。

  最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几乎每家大医院内都成立了导管室。导管室主要是做介入手术,这种手术就是借助X光照射显像,医生可以看着影像为患者进行精确手术。这种治疗方式最大的优势是微创,可以大大降低病人的痛苦和风险,但医生却要在辐射环境下操作。

  为了自我保护,做介入手术时,医生和护士都必须进行“全副武装”:穿上约40斤的铅衣。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导管室护士长郭瑞萍介绍,在手术时,每个医护人员身上都会佩戴一个绿色的小牌子,这个牌子是辐射剂量监测牌,手术中它会监测人体接收的辐射剂量,每隔3到6个月,医院就会将这些牌子收走交给职业病防治所测量,以检测医护人员接收的辐射剂量是否超标。

  “还好,我们科还没出现过超标的。”郭瑞萍说。

  不过,为了照顾这群“铅衣天使”的身体,这群人有一个“放射假”。

  “放射假有21天呢,不过,因为工作忙,很少有人完整休过。”郭瑞萍说。

  赵娜说,从医10年来,在导管室工作的两年是最累的,而在这些“铅衣护士”中,体重最轻的姑娘不到50公斤,每天也同样穿着40斤的铅衣来回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