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穿过洛水,从洛宁县城往西45公里,有个下峪镇。下峪再向南行千米,便是后上庄。这是一个小山村。布局考究,装饰典雅的王家大院,在略显贫瘠的村落里,也显得有些突兀。
后上庄村民王建超,虽说在镇上有房,儿女也都在镇上生活,他却固执地独自回到后上庄。是什么让他难舍普通的山村,而这个曾经极为闭塞的村子,在百年前为何会建起一个典雅而又神秘的庭院呢?
东方今报见习记者 陈思/文 记者 李书宝/图
百年大院仍典雅
年过花甲的王建超,像往常一样,泡一杯野菊花茶,端着茶走出家门。
往东没走多远,他就驻足于一个古朴的影壁墙前。这个影壁墙上面,还遗留有上个世纪“抓革命,促生产”的宣传语。
王建超的童年,就在这面影壁墙不远的一处土木小屋度过。
年幼丧父的他,童年充满了悲苦。他儿时的乐趣之一,就是绕过这影壁墙,再向北走不几步,赶到一个院子处玩耍。
那个古朴典雅的院子,叫王家大院,确切地说,是王家大院东院这是王家大院目前保存得最完好的院子,虽然说淹没在荒草枯枝里,可这并不能掩盖它本身的典雅气质。
在这个小山村里,它就像一个颠沛流离的诗人,或者说是一个年华老去的公主。
小村里的“大户”
之所以儿时喜欢这座院子,王建超说一是因为那里地方大,够宽敞,二是耍累了,他会和小伙伴们坐在地上,静静地与这些青砖黛瓦、木门石墙对视。
每每这时,像王建超一样的这些穷孩子,仿佛就忘记了家中的贫苦,忘记了一吃就反胃却不得不下咽的红薯,忘记了前露指头后露跟的布鞋。
当时,王家家大业大,东院旁的屋子里住着不少长工。
院子的中间较气派的那五孔窑洞,住的是说一不二的大掌柜(王家长子),而二层雕饰精美的绣楼,则是王家大小姐的闺房。
河南古时多匪患,所以小伙伴们也经常坐在那附近揣测:那座炮楼,也就是东院十几米高的瞭望塔里,说不定还存放着一些土枪土炮。
当然,此时的王建超,所见的不过是王家大院的一角。当时的王家大院,则由西院、中院、东院以及花园四部分组成。
整个院子占地8亩,古色古香,院内建筑均坐北朝南。这些建筑严谨、布局合理,仅现有保存良好的房舍,就有64间。
雕梁依旧银库成谜
虽说现在的后上庄通了公路,但在以前,这个村子却经历了年代久远的闭塞。
据村支书雷文周回忆,1994年修建柏油路以前,一场不大的雨水,就足以阻断后上庄出山的路,让其成为与世隔绝的地方。
这样的山村,理应都是小门小户,“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才是这里的常态。
那么,当时交通如此不便的山村,为什么能修起如此大院呢?
原来,下峪镇自然资源丰富,自古就被誉为“中原银铅之乡,河洛山水胜地”。
相传明朝末年,李自成也曾在豫西商洛山中招兵买马,在卢氏至洛宁的山中开矿炼铅、炼银,并在后上庄修了一个银库。
李自成起兵时,将银库交给一位老人看管,但老人并未动过银库里的银元宝。
直到有一天,这老人在雪天又冷又饿,昏倒在王姓人家门口。王家人细心照料老人,老人十分感动,临终前就告知了王家人银库的秘密。
再后来,王家渐渐没落且没有子嗣,银库的所在也成了后上庄村民心头的一个谜。
在四五十年前,村民还满山遍野地挖坑找银库。王家大院影壁墙前路上嵌入的石头,就是多年前他们找寻时所留。
查看评论(26)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