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往事]刘少奇亲手在竹沟种下石榴树

  刘少奇办公室旧址门口,有一棵枝干遒劲的石榴树。历经几十年的风雨侵蚀,部分树干已经中空,但整棵树仍在倔强生长,树叶翠绿,果实累累。

  在当地,很多人都能说出与这棵石榴树有关的故事。“这棵树是少奇同志亲手种下的。”竹沟革命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介绍,1939年1月28日,雪后初晴,刘少奇经南阳、泌阳,抵达竹沟,因为保密工作,他化名“胡服”。当地方言里,“胡服”与“伙夫”发音很相似,所以,当地不少老百姓以为这位浓眉大眼的人是个“伙夫”。

  如今,竹沟还流传着当时老百姓编的一个顺口溜“越过千重水,踏破万重山;胡服同志到竹沟,妙计定中原”。刘少奇在竹沟走访老百姓时,发现一个老乡家种着石榴树,他感慨说:“我们的党员干部,就该像石榴树那样,扎根、开花,映红竹沟,映红全国!”后来,这位老乡就把那棵石榴树连根刨起,送给了他。少奇同志亲自动手,和身边工作人员一起,把它栽在了自己办公室门前。

  可以想象,那时的刘少奇有多少个日夜在窗下借着微弱的灯光工作,偶尔劳累时,看到门口那棵充满生机、茁壮成长的石榴树,会心一笑,又转回屋里继续工作。徐且亮介绍,就是在竹沟,刘少奇修订完成了著名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1939年9月,刘少奇从外地再次返回竹沟工作,那时的石榴应该已经成熟。红彤彤的石榴挂满枝头,像一个个红色根据地在全国遍地开花。

  [功绩]竹沟成了中原抗战的战略支点

  “少奇同志在竹沟工作时间虽然不长,但足够写成一本书。”竹沟革命纪念馆馆长鲁全亮说,少奇同志在竹沟主持中原局的工作,统管着长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4省党的工作。当时,竹沟是党领导的游击根据地,也是中原抗战的战略支点。

  纪念馆里的一件件文物、一处处遗迹显示,刘少奇在竹沟期间,几乎是夜以继日在工作,不停地听取周边党组织负责人的工作汇报,给干部们传达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求争取时间扩大武装力量,迅速打开敌后抗战局面。有一次,鄂中特委派代表来竹沟向他汇报说“基层缺干部,尤其是缺军事干部”。刘少奇当即决定选调干部赴鄂中工作,甚至连自己的警卫员、秘书、医生、报务员、译电员都派到鄂中去了。

  “除了指导各地扩大武装外,少奇同志还指示竹沟办各种培训班,为我党培养革命干部;要求办印刷厂,加大对党的宣传。”徐且亮介绍,少奇同志曾说,“建立一个印刷厂就等于建立了一座兵工厂”。此外,当他听说洛阳八路军办事处的有些同志时常被国民党顽固派暗地绑架,他不顾个人安危,前往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部与卫立煌交涉。

  那时的竹沟,早晨,机关干部、武装青年在广场上出操跑步训练;傍晚,抗日健儿们在此打球、游戏,演唱抗日歌曲,一派繁荣的革命景象。有人用一首小诗形容当时的场景:“乌云之中见青天,竹沟就是小延安;一声号令震破天,千军万马上前线。”

  “竹沟是新四军成长壮大的一个重要基地。”在竹沟工作过的李先念曾回忆说,新四军的不少部队就是从这里出发,会合各地党所领导的武装力量发展起来的。他们日后成了坚持华中抗日斗争的主力部队,对夺取抗战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