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原标题:《唯有这么“中”的河南,才能把高铁修得这么得劲》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夏萍/文 沈翔/图

  核心提示:“高铁一通转换时空,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高铁在中国发展不过短短十年时间,却给中国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同城效应”“小时生活圈”“发展带”相继形成,让高铁在真正意义上拉近了人们的生活圈。

  12月20日,长江沿岸铁路公司在武汉挂牌成立,将修12向超“米”沿江高铁,再次把“米”字型高铁推上热搜。

  站位全国,随着中国高铁网的更新升级,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已经不仅仅只是郑州、武汉、西安这些中心城市的向往了,更多的地区中心城市也争先恐后地投入到这场竞赛里来,纷纷喊出了要打造建设米字形高速铁路网。

  相比之下,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速铁路网,给郑州这一现代“丝绸之路”的陆地港口,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更把郑州推向我国第一高铁枢纽的重要位置。

  从“承西启东”到扩大中原经济贸易“朋友圈”,“郑米”为什么最正宗?

  “不是时间少了,是速度快了;不是世界小了,是高铁来了……”一曲《高铁来了》尽显人们对高铁开通的喜悦之情。郑州市消防救援支队中原大队友爱路消防站的消防员范延鹏与妻子两地分居,4年间来回坐了216趟车,这216张火车票见证了他与妻子张宝利的爱情故事,更见证了高铁速度——5小时秒变23分钟。

  纵观全国米字形铁路,郑州是中国这么多米字形中,最接近完成的一个,仅剩“一撇点”。

  12月12日,伴随着郑太高铁的开通运营,郑州米字形高铁枢纽,目前8个方向已经开通了7个,尚未开通的东北方向郑济高铁河南段计划于2021开通,河南将第一个建成米字形高铁枢纽。

  以郑州为核心的河南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是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的重大工程,就是在京广和徐兰“十”字形高速客运通道基础上,建设郑州至万州、郑州至济南、郑州至合肥、郑州至太原4条高速铁路。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在国家加快实施“中原崛起”的战略大背景下,河南省地处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战略枢纽,先天的区位优势让我们有了更多借势联动发展的新空间,在东接长三角、北连京津冀、南通粤港澳、西牵成渝上有了更大舞台。以米字形高速铁路为支撑,有效推动了“一带一路”的起点城市和终点城市间全方位的交流合作,使中原城市群交通优势进一步提升,为助力为中原地区经济的增长、加强全球化开放合作、带动世界经济脉动做出新的贡献!

  河南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全面建成后,将有效形成辐射全省省辖市的1小时经济圈、高效连接周边省会城市的2小时经济圈,通达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8小时经济圈。同时,也将深度融入国家“八横八纵”高铁主通道,与国家快速铁路网有机衔接,形成京津冀地区经郑州至港澳,长三角地区经郑州至西北边界口岸,环渤海地区经郑州至西南地区乃至孟加拉湾、东南亚各国,东南沿海地区经郑州至西北内陆地区的快速运输通道,构建以郑州为中心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四面八方”轴带发展格局,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从“点到线”到“面到网”,为啥全国这么多城市争先建米字形高铁网?

  米字形高铁是近些年铁路枢纽城市最耀眼的金字招牌。随着中国高铁网的更新升级,在高铁网线加密的情况下,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已经不仅仅只是郑州、武汉、西安这些中心城市的向往了,更多的地区中心城市也争先恐后地投入到这场竞赛里来,比如合肥、杭州、济南、重庆、成都、长沙等城市,纷纷喊出了要打造建设米字形高速铁路网。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北京、深圳、杭州、合肥、长沙、兰州、南昌、西安、武汉、重庆、成都、贵阳、南宁等10几个城市提出米字形高铁规划,它们千方百计大建高铁,力图获得中国高铁枢纽城市的地位,为下一步的城市发展与经济建设,抢占先发优势,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观全国米字形高铁规划城市,合肥是这一轮“四纵四横”变“八纵八横”中收益最大的一个城市之一,将从一个“一字形”变成一个“米字形”。米字形高铁由合福高铁、合蚌高铁、沪蓉高铁、商杭高铁、合长客专、合肥-新沂高铁组成。其中沪蓉高铁为八纵八横干线。

  在普铁时代,合肥的优势并不明显,但是在高铁时代,合肥后来居上。得益于商合杭高铁的贯通,合肥的米字形铁路枢纽更加饱满,同时商合杭高铁把安徽经济“第一城”合肥和“第二城”芜湖通过高铁连接了起来,合肥与芜湖的经济联系更加便利。

  资料显示,合肥还规划往东北与山东半岛方向的合新(合肥至江苏新沂)高铁,与武汉快速联系的高铁也正在编制可研报告。此外,合肥至安庆的合安高铁目前也正在建设中,合肥将成为我国国家级交通枢纽之一。

  有专家表示,合肥最大优势可以说是直接联通了整个中国东部沿海的城市(除了福建),尤其是长三角城市,可以说它的米字形是中国的“长三角枢纽米字形”和“财富米字形”。然而,合肥过于靠东,所以对于中国它只能算“区域米字形”,不是全国米字形。

  同样,贵阳也是四纵四横改八纵八横中最受益的城市之一。原来的四纵四横和贵阳没有任何交集,结果到了八纵八横时代,贵阳一跃变成了正儿八经的“米字形”。在八纵八横中,包海通道,兰广通道、沪昆通道,交汇于此。可以说,在西南除了成都,贵州已经变成了出行最方便地方之一。

  2020年,武汉也提出了建设铁路枢纽,并且形成米字形的铁路枢纽。今年12月20日,长江沿岸铁路公司在武汉挂牌成立,提出要修12向超“米”沿江高铁。尽管它没有像郑州一样拥有陇海线但仍然四通八达,有可能成为仅次于郑州的全国交通枢纽。

  “在新时期‘铁路网’中,河南米字形高铁呈现出覆盖中部、辐射全国的态势,把郑州推向我国第一高铁枢纽的重要位置。全国主要中大城市8小时内互达,有效促进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快速聚集起旺盛的‘人气’、‘商气’与中原城市群形成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的互补关系。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同频同振,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促进了城市经济高速发展,为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知名经济学家、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华德榜创始人宋向清说道。

  全国高铁只有郑州最接近“米字形”,其他城市大多还停留在规划图里

  “虽然郑州、武汉、长沙、西安等城市都规划了所谓的米字形高铁,但截止目前还没有一个城市建成,最接近建成的城市只有郑州,其他城市大多还停留在规划图里。”宋向清认为,我国的高铁枢纽,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中转型枢纽,大多数位于中部地区,处在交通要道的交汇处,这类枢纽其实对客流量并没有什么要求,像郑州、武汉、长沙、西安等。另一种是终端型枢纽,这类枢纽大多地理位置相对较偏,处于一些交通要道的起点或终点,通常来说客流量较大,像上海,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原因无法建设米字形高铁,另一方面上海本身就是客流、车次的始发终至地,不用担心客流和车次数量的下滑。但实际上,对于中转型枢纽城市来说,其地位的重要性,并不仅仅以客流量的大小或者车次的多少决定。因为他们的定位,就是承担着车次、人员以及物资等资源要素的中转,因此除了规划建设更多的交通线路之外,更重要的,是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

  以郑州为例,郑州是我国首个提出米字形高铁、多半也是第一个完成建设的城市,但郑州的枢纽地位,是因为布局建设了全国城市最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维护便捷运转的制度体系:高铁、机场、高速公路等不同运输方式的联动,实现人员、物资等无缝换乘和中转,郑州南站建在航空港区,可以与新郑机场配合,实现机场、高铁的快捷联动;仓库、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方便物资、商品等要素的存储和中转;航空港、海关等制度体系的涉及,让人员、物资的流动更加畅通无阻;相关企业的引进,形成产业规模优势,留住人,留住物资等。

  “因此,只有几条线路经过,那不是真正的枢纽,对城市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帮助。只有利用这些交通要道,形成相关的基础设施配套,形成一定规模的相关产业配套,成为能够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助力,才是对城市枢纽的重要性的认可。一旦郑州做到这些,哪怕有再多其他城市建成米字形高铁,车次和客流也绕不开,更无法影响到郑州的枢纽地位。”宋向清分析道。

  河南高铁为什么这么强?哪些城市发展“抱上大腿了”!

  有人说,平原广布的河南,太适合建高铁了。它与六省相毗邻,几乎是这些省份互相连通的必经之地,沟通与交流是其发展的母题,具有很高的国家级属性。

  一位从事铁路行业10多年的业内人士表示,河南的米字形高铁其实是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分别是京广、陇海、郑万、郑合、郑济、郑太高铁,这些高铁聚集郑州形成米字形,米字形高铁建成后,受益最多的是郑州、南阳、周口这些城市,当然米字形高铁通车之后,这些城市会得到高速的发展。

  一个利益最大的一定是郑州,由于米字形高铁与郑州交汇,郑州区域非常优越,因此,米字形高铁建设后,以郑州为中心的3小时交通圈覆盖了中国一半的人口,由此大量的人流和信息流聚集在郑州,对高铁开通后郑州的牵引作用是巨大的。

  第二个利益最大的是南阳,郑万高铁路通车后,直接缩短从南阳到郑州和北京的通行时间,推进南阳的经济发展。

  第三个好处是周口,周口是平原,郑合高铁开通后,从周口到北京和长三角发达地区非常方便,周口的经济因高铁的开通而发展非常快。

  今年双十二郑太高铁开通后,又一次强化郑州的铁路枢纽地位。河南米字形高铁网已初步形成。然而目前仅剩一个地级市未通高铁,这就是濮阳。濮阳的高铁梦还要在2021年随着郑济高铁郑濮段的通车而实现。

  “而郑州在未来仍然是河南高铁建设的明星。不过在河南的一系列高铁修建过程中,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个最激动人心的事实:河南高铁布局因为几乎没有山川险阻妨碍,外加各地市城区所在地的排布,所有通高铁的地级市几乎全都与省会以直线相连,大大减少了修建和维护成本,也节约了旅客的时间,是全国其他各省都很难做到的。唯有这么‘中’的河南,才能把铁路修得也这么得劲。”该业内人士分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