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庄村民的幸福生活刘庄村民的幸福生活

  刘庄,是个贯古至今、阅尽沧桑的古村,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和多彩的文化,和郑州许多城中村命运一样,这个汇聚了数万名“郑漂”的城中村,也将在城市城镇化的进程中逐渐消失。对于土生土长的刘庄人来说,要迎来与刘庄告别的日子了。在它消失之前,我们再回首品味一下那些即将被封印的历史。 记者 宋文雅 文/图

  刘氏是这里大户人家,村子因此而得名

  刘庄自然村位于花园路与三全路交叉口北,东临邵庄、梨园,西一里处为路寨村,南靠魏河,北临贾鲁河,是郑州外来务工人员最密集的城中村之一,距离很远就能够感受到街道的人气与繁华,村道两旁,手机配件、箱包、化妆品、服装……各种摊位林立,吸引不少居住于此的人们驻足。

  繁华散尽,留下的是历史的沉淀。关于刘庄村名的由来,79岁的杨书文说:“具体时间无从考证,杨氏家族大约在300多年前从黄河北逃荒来到刘庄,那时候刘氏家族就已居住于此,人口不过百,已是这里的大户人家,刘庄村的村名也因刘氏最早居住于此而得名。后来,又有逃荒到此的杨氏家族,杨氏七代单传至晚清时期,杨森林一代生了3个儿子,至此杨氏才开始人丁兴旺。”

  “迁居于此的杨氏家族没有耕地,便向京水村的马老四借了贾鲁河岸边的一处荒地种植水稻,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多,杨家发了家,就开始建烧砖窑,大兴家业。”杨书文说,也正是马老四免了杨家的租税,才让杨家积累起了原始财富。

  随着杨家的家业壮大,就在刘庄建起了占地20多亩、四进院子的杨家大院。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区委还曾在院子里办过公。

  刘庄也曾经绿树成荫

  作为杨家的第十代人,79岁的杨书文告诉记者,现在刘庄自然村有127栋楼房,住了近4万临时人口。而他早年记忆中的刘庄居住区仅有6亩地,剩下的百十亩地都被种上了梨树、枣树。在村外三四里的地方都看不到房屋,满眼尽是绿树,走到村边才能隐约看到杨家的几间房子,那时候杨家有120多口人。

  如今,杨姓、刘姓、田姓已成为刘庄的三大姓氏,其中田姓人家还是因花园口决堤才迁居于此。69岁的刘玉兴说:“从刘庄分流出去的刘姓就有2000多人,沙门、马李庄、大河村中的刘姓大多是从刘庄迁移出去的。”如今,这个在新中国成立前仅有100多口人的刘庄自然村已发展成为常住人口500多人,整个行政村子外来人员达10万以上的大都市村庄。

  刘庄村周围聚集着多个城中村,距离国贸360商圈只有6公里,汇聚庞大“郑漂”扎根于此,也将逐渐随着城市的城镇化进程而消失,而关于双关爷庙、杨家大院、神像传说的记忆也许只能停留在老一代人的心中。对于土生土长的刘庄人来说,守着自家院墙、建筑的日子即将告别,但对于数以万计的“郑漂”来说,城市的生活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