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王复明提出了基于高聚物注浆的地下管道非开挖修复新方法,开发了高聚物水下复合注浆技术,解决了地下管道渗漏脱空修复、涌水涌沙封堵、沉降管道顶升等技术难题。
此前,广州市某排水管道出现严重渗漏、开裂和沉降,造成多处路面坍塌。管道紧挨居民楼和通讯电缆,传统修复技术难以实施。而采用王复明的研究成果后,不仅解决了地下管道涌水涌沙封堵难题,而且成功提升沉降管道28cm,使停止运行16个月的管道恢复通水。
鉴于王复明在地下管道非开挖修复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他荣获2014年度国际非开挖学术研究奖。
目前,这项研究成果受到郑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将在郑州市地下管道养护、维修中得到应用。
从高速公路到堤防大坝,再到地下管道,从反演理论、无损检测、病害诊治到非开挖修复和应急抢险,王复明打破了交通、水利及土木工程学科界限,却又始终围绕水引发的工程灾变防治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展开了近30年的持续研究。他不仅开创了工程安全领域新的学术方向,而且带领多学科交叉团队协同创新,实实在在地破解了我国基础设施安全维护面临的多项工程技术难题。这一切充分表明他具有敏锐的眼光、务实的学风、超人的毅力和宽广的胸怀。
留声机
院士这个称号,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和压力。因为大家将会按照更高的标准来要求我,我要更加严谨、认真,还要不断学习,提升专业水平,我研究的领域里还有很多复杂的问题需要攻克。
——2015年度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教授王复明
□记者 侯梦菲/文 李康/摄影
核心提示|河南是小麦生产大省,但很少有人知道,河南已经成为中国第一油料大省。数据显示,近年河南的花生总产400多万吨,占全国总产的27%。这个成就离不开一个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张新友。他创建了花生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解决了野花生和栽培花生“联姻”问题。昨日,中国工程院官方网站发布消息:201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已经结束,共增选产生了70名新院士,张新友名列其中。大河报记者第一时间对张新友进行了专访,听他讲讲他和花生的故事。
初识|阴差阳错,与花生结缘
当野花生和栽培花生“联姻”,会“结出”怎样的果子?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张新友,用了31年的科研生涯,来寻求这个“答案”。他也凭借这个“答案”,获得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荣誉。
当初,张新友是怎样与花生结缘的呢?“我是农村来的,对农业有很深的感情。”谈起与花生的缘分,张新友先掏了“家底”。
时光倒转至1984年,21岁的张新友从百泉农业专科学校(河南科技学院前身)毕业了,他和同学们都等待着学校的分配。由于张新友成绩优异,经过学校的推荐,他被分配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那个年代,我们对科学研究充满了憧憬和激情,对科研工作也充满了理想。”张新友说,到省农科院报到后,他被分配到了花生课题组,从事花生育种工作。
张新友回忆,花生当时在河南属于小作物,全省的种植面积在500万亩左右,每亩产量约110公斤。“主要是花生课题组比较缺人,当时最小的同事也有40岁了,其他同事在60岁左右。”张新友的命运,从此和花生再也没分开过。
相恋|心无旁骛,钻研花生育种
进入省农科院后,张新友心无旁骛,一头扎进了花生的世界。
1986年,张新友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著名花生育种专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恩生的研究生,攻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
1988年5月,在导师刘恩生的推荐下,张新友前往位于印度的世界著名花生研究中心——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研究“花生的细胞遗传和野生种质利用”。“花生的细胞遗传和野生种质利用”有点难懂,意思大致是让野花生和栽培品种“联姻”,将野生花生的“抗病”、“耐旱”等优良性状,转育到栽培品种中去,以达到改良栽培品种的目的。
听起来简单,科研的每一步都异常艰辛。研究所里的外国花生专家已经对这个难题研究了多年,但依旧没有实质性进展。
张新友告诉记者,当时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到实验中去,每一个环节都细心处理,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和实验,终于成功筛选出了高抗花生叶斑病和锈病的种子。
“其实,其他研究员和我使用的种子和研究方法都一样,但是只有我成功了,这里面也有幸运吧。”张新友谦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