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友取得的成果引起外籍导师注意,导师承诺了丰厚的待遇,并极力挽留他留在印度攻读博士学位,都被张新友婉言拒绝。1989年底,张新友服从组织安排,学成归国。

  结果|培育33个新品种,增效益110多亿元

  “河南现在是国内最大的花生生产省份,近年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左右,占全国种植面积的22%,总产400多万吨,占全国总产的27%。”这些数据,张新友信手拈来,“跟30年前相比,全省的种植面积和亩产量都翻了将近3倍。目前,花生已经成为河南的第三大作物。

  张新友带领其研究团队先后育成“豫花”、“远杂”系列早熟、高产、高油、抗病花生新品种33个,分别通过了河南、安徽、湖北、辽宁、北京等省市的审定,其中14个品种通过了国家审(鉴)定,9个为含油量超过55%的高油品种,育成品种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全国花生育种团队中名列前茅;针对花生栽培种优异种质缺乏、推广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的瓶颈问题,张新友带领科研团队创制了一批优异新种质并育成了远杂9102、远杂9307等7个种间杂交花生新品种,推动我国花生远缘杂交育种跻身于世界领先行列……目前,33个花生新品种,已经累计推广1.05亿亩,增产230万吨,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10多亿元。

  张新友主持的科研项目先后有12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7项;获得发明专利5项、植物新品种权6项;先后在国内外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花生遗传育种方面的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科技著作9部,为推动我国花生育种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感言|肩上的责任和压力更大了

  张新友是省农科院出名的“加班达人”,尽管住在省农科院的家属院,中午饭却都是在单位饭堂解决,晚上和周末加班更是稀松平常。只要不是开会或者出差,他都会在办公室里查阅资料或到实验田里调查研究。获得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张新友坦言,很高兴但更多的是感到肩上的责任和压力更大了。

  对于下一步的工作,张新友也有了新的规划。

  “科学研究是不能丢的,我还要一如既往围绕花生育种和生产上的相关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张新友说,担任省农科院的院长后,要处理很多行政工作,但一刻也未放松过科研工作。最近他们团队正在研究高油酸花生育种,“研制成功,可以提升花生油和豆制品的品质。”

  “作为学科带头人,我应该为花生育种学科和花生产业的发展多做贡献。”张新友说,他要带好队伍,带好团队,做好表率,培养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让年轻人少走弯路。

  在科研“大咖”张新友眼中,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张新友这样寄语年轻的科研工作者:首先要对科研工作有兴趣。科研工作无止境,有解决不完的问题,因此爱好很重要。其次,要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肯付出辛勤的努力,解决的问题越多,科研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最后,要有团队协作精神,尤其是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个人能力很重要,团队的协作更重要。

  [人物名片]张新友

  先后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原学者、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南省优秀专家、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被授予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和中国作物学会第四届科学技术成就奖,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首届河南省专业技术杰出人才。

  留声机

  其实,其他研究员和我使用的种子和研究方法都一样,但是只有我成功了,这里面也有幸运吧。

  ——2015年度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张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