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八成人称汉语应用能力存危机

2012年01月16日06:00      光明日报             _COUNT_人评论

  某报新近进行的网络民意调查显示,80.8%的人认为当前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书写格式、行文语气、语法逻辑、词语储备、语言美感等诸方面,问题多多。调查中有网友认为,这些毛病的发生,与“外语热”、网络语言泛滥、影像文化盛行等大有关系,有专家甚至认为,“汉语作为母语,其本身的结构变得混乱,功能发生萎缩,进而遭遇被其他语言替代的危险。”

  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汉语应用能力的危机会不会引发汉语退化,是一个事关民族文化存亡的大课题。但“应用能力”怎么就会出现“危机”了呢?除了上述“外语热”、网络语言泛滥、影像文化盛行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深层原因?笔者看来,以下两项原因是致命的因由。

  其一,媒体的“汉语粗鄙化”。媒体是汉语言的示范平台,其语言的优雅与否直接影响国人的表达。而眼下媒体的汉语表达令人担忧,功能强大的汉语经常被简化成若干流行语。一句“给力”本来挺新鲜,但一夜之间变得功能无限、遍地开花,索然无味。此外,如“零距离”、“没商量”等“标题党最爱”也泛滥成灾。再加上长期以来程式化、庸常化的“仪式语言”大行其道,使得以“语言”为业的编辑们都习以为常、不以为怪。这就使得全民阅读质量下滑,进而影响到汉语表达的优雅。

  其二,生活的粗鄙化。在物欲至上价值观的猛烈冲击下,精神之美、细节之美被严重忽略;幸福与美感这样的体悟,湮没在滚滚红尘的喧嚣之中。发现和保持“汉语之美”似乎成为一种奢侈。而令人感叹的是,在和台湾同胞交流时我们会发现,他们所操的汉语不时闪烁君子遗风,古语今言糅为一体,听来如沐春风。这种雅致的表达极大地促进了待人接物的优雅之风,可见语言文化的背后,潜藏着丰富的文明密码。

  “外语热冲击汉语美”的判断其实经不起推敲。汉语具有极强的消化力,对外来词语的吸收,不会损害汉语的魅力。当年第一个将英语单词“humour”译成中文的是国学大师王国维,音译为“欧穆亚”,李青崖意译为“语妙”,陈望道译为“油滑”,易培基译为“优骂”,而林语堂译为“幽默”。林语堂解释道:“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的理会,大有不可与外人道之滋味。与粗鄙的笑话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结果,最终是林语堂的译法普及开来,林后来也被称作“幽默大师”。一个外来词,由那么多的汉语言大师推敲斟酌,最佳译法在实践中胜出,难道不是语言的一道“胜景”吗?

  最好的“保护”就是全民崇尚优雅的语言,而媒体责无旁贷地须先“优雅”起来。有了良好的“保护环境”,精神层面的价值得以提升,“国中到处谦谦君子”之曼妙图景就指日可待了。




相关报道:汉语“危机”不在异化在退化 2012-01-11 14:07:39
          大学教授称汉语四六级不能证明语言能力 2012-01-04 16:17:38
          “汉语四六级”来了 为何浙江没列入试点? 2011-12-30 14:20:15
          在编教师可到美国教汉语 2011-12-29 17:17:27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关于 汉语 我来说两句

爱问(iAsk.com)
教育正文页右侧--教育新知
无标题文档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