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毕业后的她,反而又与艺术扯上了干系。“几次单位文娱活动,我都主动表演黑管和唱歌”。当然,小林自有一番心思:一来可以让领导同事觉得自己多才多艺,获得好评;二来没人知道她曾是艺特生,对表演水准要求不高,没压力。单位里,有人问过她是否考大学时曾靠艺特生加分,她的回答似是而非。“我算艺术生吗,我可不是音乐系的”。
“脑筋活络”的小林,在校时虽饱受艺特生的指责,但并不以为意。“很多艺特生都明白,毕业离校便意味着这个身份的灰飞烟灭。且不说我这样的‘三脚猫’,不少艺特生‘台柱’,最后也放弃了艺术事业”。至于原因,小林说得直接:“客观上,有大把艺术生和艺校生在觊觎那些少得可怜的艺术类工作;主观上,没人愿意浪费名校文凭的含金量”。
“当名校送艺特生离开,艺特生便在艺术的千里之外。”在小林的圈子里,很多艺特生的出路都与这句被篡改的歌词暗合。
一位复旦大学生科系毕业生,曾是校乐团小提琴首席,并在校园内举办过独奏音乐会,毕业后却赴美攻读生物制药博士学位。
交大化学系的艺特生小陈,毕业后出国深造,选择的专业还是化学。小陈平时结交的艺特生朋友,目前基本都在从事和专业相关的工作,“和艺术特长最接近的一个,是一位机械学院的学长,去德国学习电子乐器制作”。
曾经的华师大艺特生小欣,回想了一下当年和自己同届的艺特生毕业出路,一时难以想出目前仍在从事艺术行业的学长学姐。
当越来越多学习优良却想靠艺特生身份进入名校的学生出现,“艺特生不为艺术而生”的现象,正在愈演愈烈。(文汇报记者 单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