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无时不在,清明节你怎么教?
1、祭祀活动也是一种感恩教育
清明祭祖,其内涵是孝文化。向已逝的亲人、祖先送上思念与敬意,给孩子提供一个认识孝文化环境,让他们知道感恩。
或者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扫一扫烈士墓,献上一束花,给孩子讲讲先烈们的英雄故事,创造一个耳濡目染的机会。让他们自豪地说,我知道董存瑞的故事,我知道刘胡兰的故事,并自信地将英雄的故事讲给更小的孩子听。
当然,孩子还小,认知水平很有限。比如有的孩子甚至说,打仗时他们没有吃的,为什么不吃巧克力等。孩子说得幼稚,家长们不能一笑了之,要有意识引导。家长也不要以为孩子还小,跟他说什么都没用。这种耳濡目染的机会是不能错过的,也许只是一枝白菊,一个鞠躬,但孩子在这种氛围中,是可以感受到我们对先人的尊敬和敬仰的。
2、和孩子踏青,亲近大自然
因为清明一般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时候,所以,清明节还有一个名字——踏青节。
清明节前后,野外到处是一片绿意盎然、山花浪漫。你可以带着宝宝沐浴清新秀美的自然风光,走进远山近水的田园村落,踏着绿油油的青草,踩着软绵绵的春泥,感悟魅力十足的春天。孩子们还可以奔走于田间地头,放飞心情。
最重要的是,通过与大自然的这种亲密接触,可以增强孩子的五官感受能力。爸爸妈妈可以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为教材,给宝宝讲述各种颜色的特点,让宝宝增加对颜色的认识和了解;可以让孩子闭目倾听风声、松涛声或是鸟鸣虫叫声,训练宝宝的听觉能力和辨别声音的能力;还可以让孩子在小溪边玩水,在花丛中玩耍,在广场放风筝……通过这些活动,常常会引起宝宝无限的好奇。
3、和孩子一起玩传统游戏
清明节除了祭奠祖先,还有很多适合孩子的传统游戏,比如放风筝,就是古代清明节习俗。古时候,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风筝。而且,晚上放风筝时,会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古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还会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希望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放风筝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了解到清明节的习俗,还可以强身健体。放风筝时,宝宝可以极目远眺风筝的千姿百态,有利于调节眼部肌肉和神经,消除眼睛疲劳,达到保护和增强视力的目的。
荡秋千也是清明时节的传统活动。古时的秋千很简单,用树桠枝做个架子,再拴上彩带就是一架秋千了。清明节,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自制一架简单的秋千,外出踏青时带上。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