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头换面”只为求职
每逢毕业季,就有不少女生感慨命运不公。省社科院一项专题调查显示,每年,男生就业率是女生的2倍。
很多女大学生抱怨的同时,期待“改头换面”为求职增加筹码。安大女生小余和她的几位女同学,都想通过整容获得一份理想的职业。 “整容也是权宜之计。 ”说起找工作,小余显得无可奈何。
毕业生求职高峰期,各大招聘会上人头攒动,省城各大整形美容店里也是门庭若市。 “今年应届女大学生扎堆整容,人数较往年增加了三四倍。 ”合肥市六安路上某美容院美容师魏云告诉记者,女大学生为求职加分而热衷整容,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学得好不如长得好。 ”小余的这一说法代表了很多女大学生及其家长的心态。如今,不少家长开始鼓励孩子整容整形。家住省城可苑新村小区的吴桂英就是其一。她担心刚毕业的女儿找不到工作,便让女儿在简历中贴上整容后的照片,以便获得工作机会。
“女孩子整过容就能找到好工作吗? ”面对记者的疑问,吴桂英笑着说:“找不找到好工作不知道,反正跟着学呗。 ”采访中记者发现,时下很多女大学生跟着整形整容潮,对“什么是美”反而感到困惑。
“整容或许会给女大学生带来姣好的容颜,但也存在风险。 ”省整形美容中心主任赵宇提醒,所谓“美女经济”,使得一些整形整容机构把经济效益摆在第一位,对女性的健康置之不顾,甚至致死致伤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腹有诗书气自华。女大学生就业最需要的是,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整形整容成功了,也许暂时能求得好工作,但日后职业技能及工作表现,靠的却是真才实学,光靠‘面子’是不行的。 ”赵宇说。
“性别尺度”卡掉女生
容貌不佳者求职难,有些相貌较好的女生找工作同样不容易。小郑是安大外语系一名优秀的毕业生。相貌出众的她想应聘一家旅游公司的导游工作。该工作有五个人竞争,包括三名男生。旅游公司最终录用了各方面条件都不如小郑的一名男生。 “我落选的根本原因是,我是女生。 ”小郑很委屈。
“女大学生找工作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省城一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说,传统的性别歧视、企业利益驱动、女大学生自身原因等都是造成女大学生求职难的原因。
囿于“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有些单位暗地把握“性别尺度”,以各种理由卡掉前来应聘的女生。一些用人单位公开或者半公开地在招聘时就打出不要女生的“招聘细则”。 80%以上的女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
今年7月毕业的安师大中文系的张婷婷同学,去年9月就开始投简历、参加校内校外的招聘会,但今年4月起,她的心开始凉了。 “招聘会上根本没有女生的机会。 ”张婷婷认为,很多用人单位是故意夸大了女生的负面效应。 “女生过不了几年结婚生子,一旦休产假,留下的工作谁来做?单位女职工太多,要考虑男女平衡;有些工作劳动强度大,女生不适合干等……这些其实都是性别歧视的借口。 ”
“就连一些国企,都倾向于男生优先。如果招女生必挑那些相貌好的,招来后也只是让她们跑公关、搞销售等。专业对不对口并不重要。 ”张婷婷说。
尽管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对求职人员进行性别歧视。但现实中缺乏有效监督的手段。面对歧视,一些女大学生虽愤怒却只能沉默。
省政府参事管叔琪说,女大学生就业难,不是难在个别女生、个别单位,而是难在普遍的社会潜意识里,有一套歧视女性的社会规则在起作用。
“男女平等”营造公平
今年毕业的梁力,大学期间每年都获得奖学金,读研时协助导师做过不少科研项目。说起求职,这位女研究生很伤感。 “国家提倡男女平等,可现实中不平等现象无处不在。 ”梁力呼吁,社会各界共同为女大学生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
安徽大学研究生院的方老师认为,女生具有细致、耐心、亲和力、相对稳定的特质,这都是其职场优势。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沟通交流的工作而言,女生较男生有耐心。用人单位应该合理分析人才优势,不能盲目拒绝女生。
采访中,记者发现如今的性别歧视不仅仅体现在就业机会上,还体现在职业待遇上和发展机会上。去年,女大学生杨声与男友同在省城一家lT企业找到工作,然而“同工不同酬”。 “签约单位对男生拟付的月工资水平,显然要高于女生。 ”杨声说到这些很不满。
对于发展机会上的性别歧视,一些企业解释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较短,工作连续性较差,不论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条件都不如男大学生优越。显然,女性获取高层次职位的机会要远远少于男性。
合肥市人力资源市场一位负责人称,有些企业用“隐形性别歧视”来逃避责任,如果女大学生跟用人单位“硬碰硬”,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因此,聪明的女大学生应该向用人单位积极展现自己才能的一面。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重大,不仅牵动着广大家长的心,更事关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关专家指出,消除就业性别歧视,首先要提高整个社会对于女性的认识,良性引导企业对女性求职者的态度,消除偏见;其次要提供适合女性的就业岗位;出台女大学生就业专门政策;适当扩大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企的女性就业比例。用人单位也应转变观念,从文化内涵、岗位需求、人才素质、性别比例等更为长远和可持续的角度综合考虑;女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最强有力的武器还是法律。 ”省内有关法律专家指出,加强立法工作,以政策法规来建立平等的就业制度,保障女大学生就业的各种权益,给女大学生提供公平的竞争、就业环境。(记者 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