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高中提前联姻 是育苗还是圈苗

2012年03月31日06:00      解放日报             _COUNT_人评论

  高校通过课程对接、扶助高中“创新班”、吸引优秀高中生进高校参加科研等方式,与高中提前联姻,开展育人实验。这是深度合作育苗,还是提前抢生源?本报记者对此展开一番讨论。

  与招生脱钩,才不是“圈苗”

  近年来,交大、同济等名校通过组织高中生到大学参与科学实验、帮助高中设置拓展课程、对高中生开放实验室等方式,探索与高中共同育苗。

  以复旦为例,“步青计划”明确提出与招生不挂钩,有兴趣和专长的学生进复旦大学实验室,体验科研过程。这种不带功利色彩的对接,释放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保留了学生的科研兴趣,而如果与自主招生挂钩,在升学压力之下,学生就难以放松地参与、享受学习过程。

  高校“育苗”计划与招生脱钩,才能保证优质资源的公平共享。一位普通高中校长透露,如果与招生挂钩,高校势必倾向于优质高中,导致合作“育苗”变成提早“圈苗”。“这等于提前剥夺了普通高中学生享受优质资源和升入名校的机会。”

  复兴高中党总支书记陆磐良认为,目前国内多数高校与高中联姻,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其科学性、系统性缺乏论证。而在美国,全国高校与高中的对接,有统一的荣誉课程、AP课程体系,高中生选修这些课程后,将来进所有高校,所修学分都能通用。“只有割断了各高校划地而治的招生‘圈地’模式,才有可能搭建统一的平台,在全局层面推动高校与高中的科学对接。”

  打通成长链,早日“选对苗”

  无论在农业还是教育领域,育苗就少不了“选苗”。大学与中学对接合作,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了解其潜力,开启入校“快车道”,应视作水到渠成之举。

  对学子而言,这也是一种减负。去年,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主办中学生结构设计邀请赛,为对结构设计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提升、竞争的新平台,最终赢得团体前三名的来自6所中学的18名学生,获得了一份意外礼物:同济大学自主招生面试入场券。院方负责人坦言,“有些参赛学生还在读高二,大学给一些名额,是希望他们能继续保持自己的兴趣,不要为了应付考试而放弃。”更重要的是,如果让这些对土木学科充满兴趣且有潜力的学生去参加高考或自招笔试,其考分未必过线,这对大学和学生本人都是遗憾。

  对高校来说,在与中学对接中配套自主招生优惠政策,与其说是“提前下手”,不如说是完善自主选拔录取机制的一种全新探索。现行自主招生模式虽然是高考之外的一条选才途径,但仍有一定局限性——以“考”为主,“网”住的通常还是高分生。当高校优势学科的专家教授与中学生“面对面”上课、“肩并肩”完成实验,对学生的认识可能更深入,在此基础上选拔人才,会更加有的放矢。

  在“高考指挥棒”仍然高悬的情况下,高校祭出自主招生优惠政策的法宝,与中学的创新教育对接之路或许会走得更顺畅。

  记者博客

  高中自招,大学套路?

  部分知名高中的自主招生从初三选苗拔尖,形式上也像大学一样由“面谈+书面”测试构成。面试环节中,也不乏一些时政类话题,让人感觉有点向大学自招看齐的味道。

  高中之所以将大学自主招生的套路早早引入,为的是保证所招学生在三年后的大学自主招生中拥有“高命中率”。不过,中考毕竟不是高考。在初中阶段,学习的主要目标还是打基础,平衡拥有各门科目最基本的学业能力。这种要求与大学选拔的要求显然不同,并不强求学生具备课外扩展能力或较强的逻辑思辨能力等。若在初中时便超前形成一定的选才导向,反而不利于初中生处理好“主食”与“副食”之间的关系,很可能造成“地基不牢”的状况。

  事实上,在一些大学的自招面试中,已可见一些学生突击复习时政的怪现状——速成式盘点近期热点,再加入成人化见解,貌似关注思考天下大事,实质上还是脱不了应试的底子。真担心此类迎合面试官的备考手法,今后也许有可能也被不少初中生拿来所用。




相关报道:公开招聘高校特聘教授 讲座教授 2012-03-30 09:01:02
          河南省公开招聘高校特聘教授 讲座教授 2012-03-30 08:56:22
          面对“多元化招考”高校纷纷端出传家宝 2012-03-29 11:06:40
          苏州高校大四学生拍“自杀式”毕业照(2) 2012-03-27 16:22:18
          苏州高校大四学生拍“自杀式”毕业照 2012-03-27 16:22:18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关于 高校 高中 联姻 育苗 圈苗 我来说两句

爱问(iAsk.com)
教育正文页右侧--教育新知
无标题文档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