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本身不是目的,归根到底,招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教育人。试问,如果分数可以像商品一样被交换,学生可以通过考试去挣钱,报志愿时不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是根据社会一时追捧的专业热度去进行选择,那么,高校如何选拔学生?各门学科专业真正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如何涌现?在真正急需和系统全面的科学门类中,国家和民族的创新基础又在何处?我们将来凭什么样的人才去和世界其他民族展开竞争?教育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事业,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至少在招生入学这一门槛上,不能让学生与金钱、市场、交易这些东西离得太近。市场不是万能的,科学和学术更需要大批具有使命感和献身精神的人才。即使其它一切都可以与货币交换,教育、理想、科学使命感、创新的兴趣等,这些值得人类永久珍视的价值还是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从根本上说,大学应当和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独立性,并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良性发展。
目前看来,比较合理和理想的方式是实行高考前或高考后估分填报志愿,同时,实行平行志愿。和高考后知分填报志愿相比,这种方式既避免了上述弊端,符合人才选拔培养规律,同时,也避免了考生的落榜风险。
实行高考前或高考后估分填报志愿,一方面,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所凭借的判断依据是自己的平时成绩和高校的人才培养特点,从而淡化了一次性的高考分数对自己未来道路的影响。考生可以不受外界干扰,比较从容地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即使考生想去和高校进行谈判也没有资本。另一方面,高校因为不知道具体哪一位考生的高考分数高,没有具体的争取生源的目标,只能面向所有学生宣传自己的人才培养特点,以此来吸引学生报考,从而避免了使用高额奖学金、许诺热门专业等方式来拉拢收买学生。双方都没有进行对接的动力和途径。由此,制度设计迫使高校和学生都回归到教育的本质轨道上来。
考生和家长最为担心的是一旦高考分数出来以后和自己当初的估计有距离,会从“天堂”掉到“地狱”,面临落榜风险。如果实行平行志愿,即使上不了最心仪的学校,由于还有其他同类型或同层次的高校“兜底”,考生也不会面临落榜的境地,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考生的利益。对于高校来说,由于有可能招收到不同分数的学生,也促进了生源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实行高考前或高考后估分填报志愿加平行志愿,虽然高考分数仍然是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但是,由于高校和社会不再对高考分数给予过度关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唯分数论”和“应试教育”。考生和家长可以把注意力投入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秦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