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交通银行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合作研究的中国中小微企业成长指数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中小微企业的成长指数有所下降,一同下降的还有中小微企业的“绩效指数“、“信心指数”和“风险指数”;成本压力上升,已成为中小微企业头号难题,而政府补贴却未能及时到位;微型企业只有6.6%曾获得过政府补贴,急需政府扶持。
中小微企业成长瓶颈
据此次中小微企业成长指数调研,问卷中关于“制约企业经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一题,结果显示,“劳动力成本上涨”和“原材料价格上涨”成为绝大多数企业的发展瓶颈,对于各规模、各行业和各区域的中小微企业来说多是如此。
在过去几年,成本上升是各行各业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但是,对于中小微型企业而言,这一问题更加突出。首先,多数中小微型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盈利能力本来就低于同行业的大型企业。根据我们的研究,多数企业的盈利水平在3%-5%之间,由此意味着成本的风吹草动都会对中小微型企业的盈利水平产生显著影响。其次,多数中小微企业处于企业发展的创业阶段,市场竞争力相对都比较弱,在和客户、供应商的交易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相对强势的客户或供应商可以比较容易的把成本转嫁到中小微型企业身上,进一步加重了中小微型的负担。
另外,由于创业环境总体而言还有待完善,多数的中小微型企业都还属于竞争激烈的、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劳动力成本在企业成本结构中的占比较高,近年劳动力成本上升显著,劳动用工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健全,企业的用工成本上升明显,中小微型企业深感由此带来的经营压力。
6.6%的微型企业获政府补贴
报告还显示,在过去半年中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获得政府补贴占比分别为27.1%和23.7%的,份额极少。与此相比,微型企业获得补贴则更不值一提,仅有6.6%的微型企业主表示曾获得过政府补贴。可以看出,越是规模大的企业越容易进入政府的视野得到政府补贴。处于发展初期,急需政府支持的微型企业是容易被忽略的群体,通常得不到政府关注和支持。这就向政府机构提醒,在考虑补贴的时候,要提高补贴效率,应该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而不是只关注已经发展比较好的大规模企业。
由于固定资产少、技术水平较低,原材料生产要素成本占企业支出比重较大等特性,中小微型企业由此分外艰难。作为经济发展、容纳就业、国家税收的主要贡献力量,中小微型企业需要政府在税收、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倾斜和支持。
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应大幅提高
从税收情况来看,本次研究的报告统计得出,64.1%的中小微型企业适用于一般企业所得税25%的税率;主要针对于小型微利企业的税率20%,数量较为有限,仅占比9.8%;17.5%的中小微企业适用15%的税率。从区域分布来看,华北、西南地区缴纳15%企业所得税的企业数显著较多,这主要基于这两个地区为我国高科技企业较为聚集的区域。此外,在其他税率的企业中,24%和10%以及“二免三减半”这类主要针对外商企业的税率优惠政策占有相当的比例,且主要集中于华南地区,因为该地区中小微企业存在外商投资的情况较显著。总的来说,我国推进结构性减税来减轻中小微企业税负的成果仍需假以时日才可见出。
课题组调研人员指出,从国外成熟经验看,中国关于中小微微型企业的税收和政策支持都有待加强和完善,对于尚处纠结一年的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应大幅提高。从中小微微型企业自身看,首先是在自有资源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行业,然后要精耕细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管理费用,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
交通银行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自2011年起合作开展中国中小企业成长指数课题研究,研究范围覆盖全国,调研了七大经济区域的21个城市。每半年发布一次“交银-中国中小微企业成长指数”,此次指数发布是双方再次合作的第一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