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的经济下行仍在加深,一直处于高增长状态的中国经济也放缓了脚步。全球及中国经济的低迷直接影响了那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中国商学院。然而,优秀的商学院往往能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找准方向,适时培养出引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人才。
7月,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主楼,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波教授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谈话从“经济危机下的商学院”这一背景开始。
把握经济变化脉搏培养人才
“全球经济低迷的同时,中国宏观经济也面临拐点,从原有的低成本劳动密集型向更高附加值的产业形态转型升级,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尽管全球经济形势不好,但我们要看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跨国并购和跨文化管理的需求在逐步兴起。”在吴晓波眼中,全球经济“危中有机”,“商学院要不断反省和改进教育培养大纲,让学生更好地适合社会需要。”
吴晓波对中国崛起过程中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深有体会。在他看来,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处在变局中,能否把握变化的脉搏,做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关键。如果只是抱怨形势不好,而没有看到变局中的机遇,只能承受相应的苦果。
“我们经常会遇到企业家来问,吴老师,你们这里有没有做企业并购的人才,如果有,我们立马高薪聘请。”作为学院的带头人,吴晓波认为,当下中国经济结构正在转变,兼并与收购、创新创业、移动商务、金融创新、创意服务业等成为重要的主题。“并购涉及大量的整合知识,若商学院还是按原有模式,很难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所以,商学院要不断创新,改造和提升教育项目。”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全球化和转型升级的时代。中国的领袖企业正快速成长,我相信能与高盛、GE、苹果、谷歌、丰田等一流国际企业相媲美的中国企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崛起。”吴晓波坦言,“我们正面临一个新的周期,经济体制改革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头,而企业家是这场改革的中坚和先锋。我相信,企业家的崛起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崛起,是中国经济的未来。”
创新创业教育愈发受重视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创新创业管理的研究与人才培养成为热点,全球各顶级商学院积极开展了创业管理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2009年,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携手美国百森商学院和法国里昂商学院联合启动了“全球创业管理硕士生国际项目”。开展3年来,该项目的学生每年70人左右(三校各招20余人),来自18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分别在法国、中国、美国学习和生活4个月,深入接触当地企业,体验全新的全球化人才培养模式。
吴晓波介绍,“目前全球的管理教育,正从基于传统工业经济的范式转向基于知识经济的新范式。对商学院而言,下一轮培养的是全球化的知识工作者,他们需要更多的创意,打破原有的功能性边界。如果中国的商学院能抓住这一新变化,改变和提升已有的管理教育模式,那么将有可能奠定在国际教育与管理界的新地位。”
吴晓波告诉记者,关于范式转变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柯达。它原是胶片相机时代的领袖,后在范式转变下,虽然首推了数码相机,但最后还是被数码颠覆了。“虽然哈佛、斯隆、沃顿等美国商学院在新的领域做了很多尝试,但是在下一轮发展中,他们能否继续领先还不一定。”
在吴晓波眼里,“范式的变化会带来后浪超前浪的可能,这对后发展起来的院校,尤其是与新兴经济同时崛起的院校,是一个很大的机会。”
吴晓波指出,眼下中国商学院国际化程度远远落后于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导致培养的人才落后于中国企业的需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几乎所有的商学院还是在体制内运行(除、长江外),这样的体制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
“要改变现状,必须要有切实行动。比如中国的商学院应当迅速和国际上的组织及商学院对接,进行学习交流。当然在学习和追赶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去模仿人家,或者是简单接受人家给我们定制的规定和要求,而是融入自己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