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新浪河南> 南阳> 旅游>正文

解读内乡县衙:衙门内的“非遗”(上)

A-A+2016年12月16日08:30南阳日报评论

解读内乡县衙解读内乡县衙

  □曹玉丽

  近年来,内乡县衙深挖衙署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挖掘、整理、申报了打春牛、宣讲圣谕、正月十六看太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中的活态部分,凝结、保留和传递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情感、经验和智慧,成为民族文化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过去的见证、历史的印痕,成为留住昨日时光、凝聚人心的力量,为人们保留记忆和情感的家园。内乡县衙通过举办展览、定期演出等形式,使内乡特有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保护。

  打春牛

  打春牛是知县每年立春时举行的一项劝民农桑的政务活动,体现了自古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政权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据史料记载,“打春牛”最早始于汉代,一直延续到清末,最初的“春牛”是土制的牛,到民国时改为纸糊的牛,且全国统一改为正月初二举行迎春大典。

  内乡县衙博物馆根据县志记载,精心编排,每年立春前后都会在县衙大堂前举行“打春牛”表演,再现农耕时代的重要鞭春仪式。

  立春这天,县衙大门、仪门敞开,对全县百姓开放,大堂前设香案,摆祭品,百姓执彩旗、敲锣打鼓聚集而来。仪式开始后,知县率官民面北而跪,祭祀春牛和芒神。清朝的春牛和芒神制作有相当严的规定,每年六月由掌管天象、立法的朝廷官员钦天监预定次年春牛、芒神的造型、颜色,命令各府州县依式制作。春牛和芒神都有规定和象征意义:春牛身高四尺象征一年四季,身长八尺象征一年中的春分等八大节气,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十二个月;芒神身高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手执鞭长二尺四寸,象征一年二十四节气。祭祀完春牛和芒神后,知县三击鼓,众官吏执彩杖绕牛三圈,礼房胥吏高唱:“鞭春(打春)!”县官将春牛击破,牛肚内事先填满的五谷、红枣、核桃等食物纷纷落地,众官及百姓欢呼抢食,以期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吉年有余,随后官民齐出县衙,游街闹春,鼓乐狮子、高跷、旱船舞龙、唢呐等民间杂耍奇玩尽兴表演,到处洋溢着吉庆欢快的气氛,将活动推向高潮。

  “打春牛”活动的开展,通过县衙博物馆这个平台,充分展示了内乡传统的民间习俗,使之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2011年,“打春牛”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讲圣谕

  宣讲圣谕是封建社会县级行政长官的“六大职能”之一,是对老百姓进行宣传教化的一种形式。主要是教化百姓忠君爱国,尊老爱幼,弃恶向善,和睦乡里,以保持社会稳定,巩固封建政权。

  据史料记载,从汉代开始就以“乡约”的形式约束百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颁布了“六条圣谕”,内容为“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弟,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清顺治九年,颁布了《顺治六谕》,内容同明代;康熙九年,又修改充实,颁布了《圣谕十六条》,作为全国教民之标准。雍正二年,雍正帝又于每条下加以注释,用通俗语言解说,并附载简明律例,称《圣谕广训》,规定每月朔(初一)、望(十五)日各地官员召集官民人等定点宣讲,特别是雍正帝在《钦颁州县事宜》中要求州县官亲讲圣谕后,各地知县均亲自宣讲。(来源:南阳日报)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