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在河南省内乡县街头,小朋友们正在挑选春鸡,迎接立春的到来。新华网发(樊迪 摄)

  “立春”俗称“打春”,在河南广大农村,人们为讨吉利用彩色棉布和棉花缝制成公鸡饰品,钉在儿童的衣袖或帽子上,名为“春鸡”,寓意生活丰衣足食,小孩茁壮成长。

  2月2日,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乡县衙里,正在表演民俗节目“打春牛”迎接“立春”,寓意春天到来,开始农耕。2月2日,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乡县衙里,正在表演民俗节目“打春牛”迎接“立春”,寓意春天到来,开始农耕。

  目前,内乡县衙“打春牛”已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世界性非遗“二十四节气”民俗活动之一。目前,内乡县衙“打春牛”已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世界性非遗“二十四节气”民俗活动之一。

  “打春牛”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据说自西周时期兴起。当时每逢立春前一日,知县率众官到先农坛祭祀由钦天监颁布制作的“春牛”和“芒神”(主管树木的神)。祭祀完毕,知县在附近田地里亲手扶犁耕地一垄,表示代御亲耕,以迎春气而兆丰年。

  然后第二天立春日在县衙大堂前“鞭春”。大堂前设香案,摆香烛、猪羊、白酒等祭品,知县跪拜祭祀后,带领众官吏绕牛三圈后,鞭打春牛(泥塑或纸糊的),牛肚内事先填满的五谷、干果等纷纷落地,众吏役与百姓欢呼抢食,期盼五谷丰登,吉年有余。

  随后人们出县衙开始游街闹春,鼓乐、狮子、旱船、高跷等民间杂耍奇玩尽兴表演,到处洋溢着吉庆欢快的气氛,将打春牛活动推向高潮。

  近年来,内乡县衙在立春前一日均举行这一活动,将“打春牛”这一沉淀了两千余年的节日传统文化丰富生动地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