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陆锡芳(左三)生前在教种桑养蚕知识陆锡芳(左三)生前在教种桑养蚕知识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郭启朝 通讯员 高帆/文图

  本报南阳讯 春蚕到死丝方尽。用这句话形容百姓心目中的桑蚕专家陆锡芳,最为恰切不过。为了一方百姓的福祉,他不远千里,一头扎进丹江河畔,一干就是28年,直到2015年8月12日,倒在了淅川县桑蚕基地里。

  身穿白布衫,脚蹬“踢拉板”,永远的“泥腿子”,成了当地百姓心中永远的影像。

  又是一年桑葱茏,又是一岁蚕吐丝。可是乡亲们却再也看不到老陆的身影,听不到他亲切的声音。昨日,记者沿着陆锡芳生前的足迹,走进了淅川县荆紫关镇,倾听陆锡芳的故事,寻觅他28年来在这里的点点滴滴。

  记忆 讲种桑养蚕,把理论知识变成顺口溜

  “粗养猪,细养蚕,二十八天见现钱”,“消毒,防病,良桑,勤提,保湿,稀放”,63岁的蚕农聂桂江至今还记得陆锡芳讲课的内容。

  淅川县荆紫关镇张巷村村头,有一个石碑煞是醒目,上书“精神万古,流芳千秋”,这是陆锡芳的功德碑。村支书魏振国说,这座功德碑,并不是陆锡芳病故之后竖立。而是1993年他从村里搬进了紫荆关镇政府时,村民们以为他以后不再回来,就自发为陆锡芳建立的功德碑。谁料,他的铺盖搬到了镇里,人却一刻也没有离开他钟爱的桑蚕和这里的养蚕人。

  说起陆锡芳第一次进村指导百姓发展桑蚕,魏振国说他可是见证人。

  1987年,陆锡芳来到了张巷村,开始发展桑蚕。种惯了庄稼的老百姓一开始并不领情,没有一个人愿意种植,甚至有些抵触情绪。陆锡芳并不气馁,也没有怨言。他一边讲丹江河畔有利的气候和湿地优势,一边讲种桑养蚕的致富秘诀。陆锡芳让被说服的杨贺福、程明显、魏建林、魏来根、魏国义几户农民先行先试。谁料,开始便取得了成功。不仅如此,陆锡芳还能让一年养4茬蚕,春蚕,夏蚕,中秋蚕和晚秋蚕,农民的收入一下翻了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