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孩子不宜读“四大名著”? 看你这心操的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首席评论员 李长需

  上个月底,听说有个叫秦春华的教授发表文章,说“四大名著”并不适合孩子阅读,“都是成年人的经典,并不是孩子的经典”。以我的阅读经验来看,阅读是很私人的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即便是个孩子,阅读层次高了,未必不能读“四大名著”。教授们胸怀天下,时常发表点高论,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所以当时并没在意。

  直到昨天看了一名高三学生的文章,回忆起10岁时趴在沙发上读《西游记》,读到描写猪八戒的文字时笑出了口水的情形,心有戚戚焉。回想当年,小学放学后发疯往家跑几里路,不过是为了听一听《三国演义》或《西游记》的评书;初中暑假上地割草所带的书还有过《水浒传》……那时真没想到,《三国演义》像秦教授所说的那样,充斥阴谋诡计,权术心机,尔虞我诈,就是觉得很热闹;也没想到《西游记》根本上讲述的是佛法和人生,我只是觉得孙悟空有趣,猪八戒好笑;至于《水浒传》,我们只是喜欢谁叫啥外号,是天罡星还是地煞星,谁还在乎他打家劫舍?要是按照这个逻辑,《明英烈》《薛刚反唐》《隋唐演义》《岳飞传》等似乎都不能读了,造反的造反,愚忠的愚忠,没有多少好的,但我都读了,而且还读出了一个孩子的家国情怀。

  或许,什么年龄段读什么样的书,有一个与其年龄、心理、接受能力相匹配的问题。秦教授认为孩子们不适合看“四大名著”,是看到了“四大名著”中负面的因素,诸如暴力、尔虞我诈等,似乎与孩子们,尤其是小孩子,不相匹配。这当然是用大人眼光来看问题。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孩子们眼中却未必是“儿童不宜”。比如看《红楼梦》,有人只是想看看“宝哥哥”的故事,有人只喜欢林妹妹的故事,至于影响人生预期的“色、空、幻灭、灭”,估计高估他们了,他们未必有这体悟。

  很多东西,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眼光去打量孩子,更不能以成年人的思维去匡定孩子的思维。孩子有个成长过程,也有个独立辨认世界的过程,而不能生活在大人包办一切的环境下。不能因为“四大名著”有“少儿不宜”的内容,就让孩子们与其绝缘。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长,从小孩子到大孩子,未必没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

  退一步讲,我们在这里心急火燎地替孩子们争论该不该读“四大名著”,就没有问问孩子们想读什么?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流行文化,想想我们经历过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人书、琼瑶、武侠小说、古惑仔电影,现在的孩子未必会理会这一套;在纸阅读产生危机的今天,他们更迷恋网络文学、玄幻小说和卡通漫画等。

  三年前,有一项调查问卷显示,七成学生经常阅读的书籍集中在科普类、卡通漫画及故事类书籍上;面对“你是否喜欢名著”时,三成学生选择了“偶尔看看”,五成学生表示对名著“不待见”;更有四成的中小学生表示“压力大,没时间读书”。

  ——不难看出,读不读“四大名著”,在孩子们眼里,根本无足轻重,要么“不待见”,要么“没时间”,我们还在这里担心他们看了学坏,这心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