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李仁清在修复古建筑,常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李仁清在修复古建筑,常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近日,央视《大国工匠》栏目,将李仁清作为高浮雕传拓技艺代表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李仁清未上过高等学府,也没去艺术学院进修专门课程,用他本人的话说,是个“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那么,是什么让他在工作上做出业绩的呢?

  10月13日,在李仁清家乡信阳市商城县金刚台乡横山村的老房子里,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王姝/文 章继军/图

  [人物简介]

  李仁清,53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982年起从事文物拓印工作,至今34年。1982年以来,李仁清一直从事高浮雕传拓技艺的研究工作,并于2014年成立了郑州仁清金石传拓艺术博物馆。2008年为嵩山“天地之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了高浮雕拓片精品档案;2013年去台湾佛光山举行高浮雕拓片展,同年应文化部古籍保护中心之邀,为“第一期全国传拓技术高级班”授课;2015年7月~12月,应郑州博物馆、郑州考古院、登封市文物局邀请对登封的嵩阳观大唐碑、嵩阳寺造像碑、刘碑等名碑名刻进行传拓。

  结缘:“李仁清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记者:请问您与拓印是如何结缘的?

  李仁清:1982年,我上高中,活泼调皮,成绩一般。一位在郑州从事古建修复工作的亲戚回来,要带我去学习相关技术。听说要去省会,我很高兴地答应了。

  亲戚对我说:“你太瘦,力气活也干不了,就学学拓印吧。”然后我就在当时的河南古建队(后来的河南省古建筑研究所)当起了临时工,从此和墓碑、石刻打交道。

  去古建队不久,我就跟着队伍去河南少林寺学习修复古建筑。因为当时拓片很小众,乡亲们开玩笑说:“李仁清因为不好好学习,去寺庙当了和尚。”在寺庙,看着庄严的佛像,想到为他们拓印,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我就想:一定要珍惜机会,跟着师傅好好学习。

  记者:学习的过程艰难吗?

  李仁清:关键是要专注。从平拓学起,在一个地方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最开始,还能感觉腰酸背痛,最后麻木了,而且练就了一身“不动功”。

  记者:长时间和文物古建打交道,是不是很枯燥?

  李仁清:开始的确没什么乐趣可言,也没觉得辛苦,就是把它当成一项任务去完成。为了养家糊口,才坚持下来。

  在后来漫长的实践中,我慢慢发现,每一件拓印作品,都记录着历代书法、绘画和雕塑信息,反映着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元素。有些信息,甚至在史书上也难以找到。从事这个行业,让我有了接触这些一手资料的机会。

  记者:除了拓印技术,您还接触哪些相关知识呢?

  李仁清:平日里,绘图、摄影、古书装裱修复,我都乐于学习。后来,所里开始流行这样一句话:“李仁清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