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专家考官须“避亲”
这次“考试”,都问了啥让“县官”们脑门冒汗呢?说白了,其实也就俩问题。
一问当地在以前的小城镇、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中有啥经验教训,今后打算怎么做好美丽乡村项目?
二问当地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四两拨千斤”,弄到更多的钱,如何保证拨付资金安全和效益规模最大化?
评委之一、河南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樊晓说,之所以问这两个问题,就是因为这是美丽乡村项目建设中的两个关键问题,看看这些“县官”心里有没有数。
据其介绍,为了保证公正公平,这次的评委,也都是从专家库中抽取,如果谁的老家在此次“赶考”的县(市)里,就要回避;而就在“考试”的前一天,专家才接到通知,不知道去哪儿,也不知道参加什么评审。
一年之后有“复考”
据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霞光介绍,河南2013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2013年确定84个项目;2014年选定204个项目,两年总投资近40亿元。2015年申报185个项目,拟选定140个项目,补助资金逾14亿元。近日省财政厅就会将初步选定的2015“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名单在网站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这些资金给出去有什么评判标准,给出的资金又如何监督呢?陈霞光说,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评审的项目由县(市)推荐,必须是当地已完成规划设计的项目,省财政厅会组织专家现场考察,纳入项目库;如果申报项目的县(市)以往存在挤占、挪用、套用涉农资金等严重问题,在申报最初就会被“淘汰出局”;项目获得的各级财政补助资金,也必须全部用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不得挪作他用,各级政府会按照资金使用相关规定监督项目招标、评审、拨付等各个环节。
此外,钱给了,项目干得好不好,省里还会有绩效考核,考核成绩直接影响下一年的项目申报。
比如,今年申报的185个项目经过专家初审打分就留下了150个,其中,在往届“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考核中没有达到优秀的50多个项目还要在答辩环节再次“厮杀”,争取“最后”的机会。
查看评论(17)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