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利用用户猎奇心理,暗中盗取个人信息。有着5亿用户的微信,被用户认为相对安全私密。然而随着各种嵌入到微信平台中的
应用程序越来越多,一些潜藏信息泄露风险的应用也逐渐增多。比如,“测测你的前世是什么人”等小应用程序就通过微信平台广泛传播。
蔡林等专家认为,正是利用用户的猎奇心理和对平台的信任,一些包含木马的钓鱼网页才会具有强大的传播力,一些用户的信息正是通过所谓的授权认证而泄露。
入侵具有信誉的“安全APP”,获取用户信息。拥有数千万甚至超过1亿活跃用户的搜狗手机输入法、UC浏览器等手机应用,也会因为程序漏洞遭到恶意代码入侵。
据专家介绍,用户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点击“更新应用程序”,或者看到好看的“输入法皮肤”点击下载时,恶意木马就有可能趁机植入正常程序当中,不仅可以获取用户保存的个人资料,还可以通过提取用户敲击键盘的数据读取交易密码。
移动APP存监测盲区网络案件立案难
据业内人士透露,尽管各类移动APP后台漏洞不断暴露,用户信息泄露、财产被窃取的案例也频频发生,但是由于网络空间没有地域概念,移动APP存在监测盲区,很多案件立案难。
比如,在浙江警方破获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地点遍及多个省市,嫌疑人团伙分布在吉林延边、福建龙岩、浙江金华等多地,作案对象甚至包括我国台湾地区的手机用户。“对此,还应进一步发挥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的作用,强化第三方漏洞监测和公众监督机制,保证用户的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宋申雷说。
专家认为,对于近5.6亿移动互联网用户来说,首先还应提高辨别能力,避免被恶意链接欺诈。其次,因流量不足而到处寻觅“免费WIFI”的手机用户,也要避免接入无需验证的公共WIFI。
业内人士提醒,手机丢失后,应第一时间冻结与移动支付相关联的银行卡账号、支付宝账号等。“此外,也不要将自己的身份证扫描件存在移动终端上,以免被不法分子利用。”蔡林说。 (据新华社)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