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难点】
利益挡道 推广遇阻
但总体来讲,国家建筑垃圾资源利用率不到5%,河南更低,“变废为宝”为何“叫好不叫座”,推广很难呢?利益是其中的症结所在。
“我们现在处于微利状态。”承接郑州高新区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的一公司董事长卢洪波介绍,高新区政府给与了很大的支持力度,每一立方米给与10到15元的补助,能够满足他们80%的成本需求,但“骨料”还需通过他们处置,成为新的再生建材成品。
“譬如说用建筑垃圾制成的地砖,售价很便宜,质量过硬,但因为存在一些观念上的误解,觉得垃圾就是垃圾,环保砖的销量并不很理想。”一业内人士还向记者透露,根据目前的政策,运送一吨建筑垃圾补贴35元,远高于10到15元的消解补贴,所以建筑工地运送建筑垃圾的,更多的还是把建筑垃圾运送到消纳场。
“我们计划在全省建设生产能力在1500万立方米的生产线。”卢洪波说,这些都需要政府在终端市场的引导、政策法规的制定、技术标准的建立上给与帮扶。
【声音】
光靠市场很难需经济政策鼓励
中国环境科学院固废污控技术研究所所长、首席研究员王琪认为,未来建筑垃圾走的是深加工、精加工路线,但建筑垃圾精加工很难,光靠市场肯定不行,需要政府给与经济政策鼓励。
“用建筑垃圾生产高档的建筑材料,成本又会增加,还有一些是利用不了的,这一点是矛盾。”王琪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即延伸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好比建设这个楼得有基金,可用来后期拆迁的补贴等,不失为一种与国际接轨的法子。”
而像卢洪波这样的环保产业企业家来讲,还是更期待在政策法规的制定、执法、特别是税收和财政上都能够给与支持。
中华环保联合会秘书长张永红介绍,全国城市固废循环利用产业联盟将着力在加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应用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