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国家级贫困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片区……这三顶“穷帽子”一直戴在洛宁的青山绿水头上。靠山吃山,脱贫号角响彻之际,洛宁县用“因地制宜”,打出了一手产业扶贫牌。

  而在洛宁县涧口乡高湾村,干部领路,“能人”带头的脱贫之路,让高湾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东方今报记者 肖萌 通讯员 易剑波 马玉宝 记者 张晓冬

  远近闻名的“梨乡”

  托起致富梦的作物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洛宁,洛河出山入川之地,“七山二塬一分川”的独特地貌,让这崤山脚下的黄土地变得尤为珍贵。

  一碗酸牛肉,能够慰藉洛宁人一天的辛苦,入口酸,回味香嫩无穷。就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用汗水换回的收成,无论多少都让人觉得踏实。

  像洛宁县3.5万多贫困人口一样,马店镇关庙村的闫鹏超和爱人霍春霞,没有太多的闲情去品味酸牛肉带来的爽口,倒是家中耕种的那几亩土地,更能给他们以生活的欣慰。

  当鱼肚白的光亮泛起东方,霍春霞就已来到了种植的梨树下,或浇水,或除草,或施肥,并不太费力的劳动,在手里进行得格外仔细。

  沙梨,这种曾生长在崤山中的野果,在一次“偶然”中,成为村里的第一大经济作物,如今它肩负了关庙村76户贫困户迈向小康的希望。在这里,它有着特殊的名字——“金珠沙梨”。

  关庙村的李应贤是“金珠沙梨”的创始人,打小对植物、树木感兴趣的他在上世纪90年代退伍回村,接下来的几十年,他一直和沙梨打交道。走遍豫西山区找到100多个野生沙梨品种,经过无数次的嫁接实验后,个大、水多、脆甜,超乎野生沙梨所有优点的“金珠沙梨”,在关庙村诞生了。

  梨树挂果的第一年,金珠沙梨被拉到县城,5元1斤,供不应求。尝到了甜头的村民们开始纷纷效仿扩种,李应贤成了他们的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