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象征《百姓信访》正式开播的水晶球 按下象征《百姓信访》正式开播的水晶球
被授予聘书的第一批信访调解员 被授予聘书的第一批信访调解员

  8月6日上午九点,由河南省信访局、河南电视台联合主办的《百姓信访》开播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河南电视台600演播大厅举行。这标志着中原第一档电视信访栏目《百姓信访》的正式推出,同时,河南TV+信访的宣传格局正式启动。

  河南省委副秘书长、省信访局局长蒋美兰,河南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王少春以及18个地市和10个省直管县的信访部门负责人出席了开播仪式。开播仪式现场,成立了《百姓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并给第一批信访调解员颁发聘书。

  《百姓信访》将于周日晚(19:25)在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黄金档正式推出。这标志着中原第一档电视信访栏目《百姓信访》的正式推出,同时,河南TV+信访的宣传格局正式启动。

  河南省信访局、河南电视台两家单位采取“TV+信访”这种资源整合模式,创新性的将信访工作与电视节目相结合,联手推出中原首档电视信访节目---《百姓信访》。它首次揭开河南信访工作的神秘面纱,直击信访现场,搭建调解平台,用纪实手法记录并展示民生诉求化解过程,也将成为河南首档电视信访节目。

  电视+信访:提升百姓获得感,提高政府公信力。

  每一个信访人,每一个信访事项的背后,都是百姓对获得感的渴望与追求,而电视+信访,正好恰到好处的找到这个契合点,在公开透明的展示在镜头下,既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又实现了百姓获得感的满足。“通过以案说法等形式,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提出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群众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搭建起了化解社会矛盾的平台。”河南省委副秘书长、省信访局局长蒋美兰说。

  《百姓信访》栏目的开播,也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与支持。2015年4月16日,省委副书记邓凯批示:“把握导向,认真办好。”5月20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批示:“借这个栏目宣传法治、调解民意,化解矛盾,要下功夫做才能做好。”省政府副省长李亚同志亲自指导创办、提出明确要求,要求栏目创办一要内外有别,二要访诉分离。5月25日,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朱夏炎也提出具体要求:“这是一个好节目,开弓没有回头箭,要用心用劲,力争把《百姓信访》办成名栏目”。

  电视+信访:不是简单拼接!而是资源深度融合,实现共振效应。

  信访题材曾经是电视节目的“雷区”,因为其牵涉的矛盾多、政策性强,以往电视媒体的选材都会自觉规避此类题材。此次河南省信访局和河南电视台联合开办《百姓信访》栏目,就是大胆打破以往思路,突破性创新,让媒体作为第三方平台,在镜头下公开透明的推动一些积案、难题的化解。这无论是在电视系统,还是在信访系统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是河南阳光信访、开门办信访的一次破冰之旅。

  “开办《百姓信访》栏目,是我台公共频道在‘百姓’系列节目的基础上大胆融合、突破创新的一次发力之作,既是‘百姓’系列节目的创新之举,也将成为公共频道‘百姓’系列栏目的重要组成部门。”河南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王少春在开播仪式上说。

  让信访“触电”,突破“禁区”,是将两种社会资源巧妙嫁接,深度融合。在传统渠道下,一些案件在系统内部存在空转问题。当事人没少往职能部门反映问题,接待员也没少费精力,但是公函批来批去,有些问题就是得不到及时解决,效率不高。很多信访案件本来是小事,后来久拖不解决,在处理中地方政府又维护当地利益,最终变成了积案、难题。电视+信访,就能以全新的第三方去打破现有的格局,将会能够有力推动一些积案、难题的化解。

  电视+信访:不是光“晒”出难题,还要解开“死疙瘩”。

  《百姓信访》节目将采取纪实的方式,讲述信访人的诉求以及信访之路,注重展现各方的情感和人性,既追求故事性,也讲究导向性;既突出正面报道,也体现新闻监督。

  通过电视平台,让政府和信访人、被信访部门在同一个平台上公开地、平等地当面沟通交流,对质对话、释疑解惑,把各方利益和不同诉求直观地晒在一个平台上,把各方的难处都摊出来、晒出来。

  同时,栏目组还专门聘请专家学者、群众代表、律师等社会力量参与,组成的信访调解团队,联合当地信访工作人员,一起出谋划策、现场协调,直至矛盾化解,让信访工作亮起来、快起来、硬起来。

  《百姓信访》栏目从今年4月19日开始试播,目前已播放了节目16期。节目涉及全省8个省辖市2个直管县,每期节目都挑选代表性案例,对各地化解类似问题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16期信访节目共涉及的13起具体信访问题,都圆满解决了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惠及群众2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