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频现道德失范高校德育面临挑战(2)

2011年03月21日08:48      新华网             _COUNT_人评论

  高校德育工作面临挑战

  “和‘90’后鲜明的特质相比,一些高校德育工作如同拖拉机上高速,显然已经落伍,力不从心。”一些高校教师认为,从为高校德育奠定基础的中小学德育,到高校德育工作本身,都须揽镜自视,探究对“90”后道德养成不利的因素。

  “针对当今大学生的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应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病根应自中小学找起。”做学生工作多年的山西大学外语学院教师张序说,中小学是一个人道德品质“打基础”的时期,对其一生的品德养成至关重要。然而在中、高考指挥棒作用下,许多中小学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严重,以成绩论学生好坏,是导致当今一些大学生道德失范的直接原因。

  “中小学德育基础没打好,到大学很难扭转。”张序告诉记者,“90”后学生入校后,他通过班会、走访等多种方式与学生们沟通,试图改变一些学生自私、自我的思维和言行,却发现多数努力未见实效。此外,不少学生认为,高校德育课程和相关工作单调、滞后,也是高校德育面临的瓶颈。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曾对10所高校412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94.4%的学生感到学校德育教育理论讲得多,方式也是灌输式,学生缺乏参与性、实践性。

  “同学们都在玩微博、网络社区、贴吧,学校的德育课却仍在说教。”山西一所高校三年级学生林静说,思想品德课内容陈旧、脱离实际,学生兴味索然,“台上苦心全力灌,台下专心开小差”。德育课往往是老师教和同学听“两张皮”,很多同学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过后忘笔记。

  “学分制下班级概念的淡化,也是‘90’后团队意识缺失的重要因素。”山西财经大学公共学院团委书记甄德酉说,由于学分制下班级概念弱化,在一些院系甚至不再存在,学生失去了心理上的归属,集体主义观念逐渐淡化。

  高校德育亟需“大换血”

  就如何为“90”后大学生度身改制德育工作,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应从课程、评价机制、辅导员工作等相关环节着手,给德育工作“大换血”。

  辛志勇说,高校德育工作应因“时”施教,回答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冲突问题,教给学生正确处理市场经济下各种复杂的人际利益关系,培养学生处理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的道德智慧和能力。

  “德育课教师和辅导员应直面社会焦点和负面事件,给我们指点迷津。”太原理工大学学生小琛说。

  山西省委党校教授卫裕国认为,高校应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目前德育课教学的评价只是学生学习成绩,学生的品德素质无法通过纸面考试体现。科学的评价体系应注重社会实践,通过学生的学习和日常行为表现,评价学生能力、情感、价值、态度,从而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的德育修养。

  甄德酉认为,学分制下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由教室转到宿舍,宿舍在学生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辅导员要以宿舍为教育管理平台,提高德育质效。

  一些高校教师认为,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加强,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基石,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应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为每个孩子打造良好的品德基础。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报道:记者调查:“90后”同学怎么聚会 2011-02-09 08:28:51
          90后:过年还收压岁钱 2011-01-14 15:05:36
          近百高校招生微博 “微博大战”拉拢90后 2010-12-27 07:43:04
          90后“带头大姐”杀人入狱 14岁领60多人看场子 2010-12-21 07:38:59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关于 90后 大学生 我来说两句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