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教育部在部属六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目的在于培养优秀教师和教育家,以解决贫困偏远地区师资短缺的现状。2011年是首届免费师范生的毕业年,其就业状况总体是乐观的,就业去向落实情况良好,签约率较高。免费师范生的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还关系到他们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基础教育的水平及地区间的教育均衡,是检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试金石。
免费师范生就业呈现了良好的开端,但在就业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与不足,如有用人单位将门槛设为招聘硕士及以上毕业生,免费师范生连应聘资格都没有,还有些用人单位对于协议中到农村支教二年的规定望而却步。而毕业生由于就业去向单一稳定,导致他们学习动机不强,部分学生的就业能力较弱。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显得迫切而必要。
第一是国家层面,包括招生录取及政策制定。目前,高校主要依据高考成绩来决定考生的去留,这种招录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生源的单一性,不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培养。因此,如果在高考成绩的基础上加上教师职业能力测试,给那些立志终身从教和有教师职业素养的考生再提供一次进入教师队伍的机会,招录的生源也许更适合培养成优秀的教师。同时,高校要建立免费师范生淘汰机制,对不适合做教师的学生进行分流,这不仅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还有利于坚定学生的职业信仰,树立终身从教的理念。
第二是省级教育部门层面,体现在地方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就业岗位的提供方面。各省(区、市)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制定了与国家政策相配套的地方性政策,不同省(区、市)制定的政策存在差异性,有些地方性政策在一些规定的表述上较为笼统,繁琐的手续,庞杂的证明使得学生苦不堪言。毋庸置疑,各省都能响应国家号召,为免费师范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但是各个省提供岗位的质量有很大的差异。有的省份岗位覆盖了高中低,有的省份提供的岗位多分布在县镇,地区岗位不均衡使学生有心理落差。另外不同层次学校教师待遇存在很大的差别,只有提高县镇教师待遇,同工同酬,建立教师薪酬激励机制,才能留住优秀人才,从而保障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是用人单位层面,主要是用人单位的认知度问题。有些省份因为宣传不到位导致一些用人单位根本不知道有免费师范生这一群体的存在,因为对政策的不知晓使得他们对招聘免费师范生不积极。另外,唯学历论及凡进必考的规定使得免费师范生丧失了自身的优势,不利于双向选择的顺利开展。
最后是培养学校层面,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就业能力。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就业引导,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包括学术科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教师职业能力等。学校要发挥纽带作用,积极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双向选择的桥梁,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