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财富衡量,廖乐年没有资本,广东的富人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比他的钱多。如果按地位衡量,廖乐年也没有位高权重,只是一介布衣。但他却拥有着富人没有的财富,权贵没有的地位:他是一个“广东好人”,义务助教10年,座下弟子5000人。
经过了山路十八弯的颠簸,由国务院侨办组织的“走基层侨乡行”中央媒体采访团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找到了廖乐年义务助教的地点——广东梅州大埔县长教村。只到村口,学生的诵读声就作了最好的指引。
67岁的廖乐年在稚嫩的学生中间显得格外扎眼,这只是年龄、外表上的差异,但从他和学生兴奋的表情上却很难觅代沟的踪影:他们说英文,唱英语歌儿。
我们来时是周日,廖老师有四个班的学生,第一拨学生还没下课,第二拨学生就已经候在了门口。孩子们是坐摩托车、自行车从周边乡镇、县城赶来,有的已经坚持了好多年。“我们听说了这个英语班,都说不错,这次过来看看。”几个短发女孩儿说。很多慕名而来者,最后都成了这里的常客。从广州到大埔约500公里,从县城到长教村约6公里。他们的老师,来路更远:廖乐年是马来西亚第三代客属华人。
廖乐年生于马来西亚,13岁到英国读书,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英文和马来文老师。1999年,廖乐年退休,开始和一个朋友全球旅游。有一次和朋友谈起想去非洲支教,朋友建议:“你为什么不回中国?”廖乐年回答:“我不懂中文。”朋友说:“你是华人,中文肯定能学好。”
受了鼓励的廖乐年于2001年飞到香港学习普通话,3个月后就学会了用普通话交流。
2002年,廖乐年回到了家乡梅州长教村,免费教授英语。“放着好日子不过。来这穷山沟里免费教英语,哪有这等好人?不是特务就是疯子。”村支书廖兆开回忆,当时这廖乐年的举动引来了不少非议。“车子被人放气,听些闲言碎语是常有的事。当时廖老师不以为意。”一直跟着廖乐年的Lucy更把村里人的不理解具体化了。“他很聪明,善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用一种变通的形式。”《南方日报》蹲点记者曹斯谈及采访廖乐年的印象时说道。
不被理解的廖乐年办不起大班,就主动找了几家进行“试点”,免费给那几家的孩子补习英语。“我爷爷很信任他,让他教我英语,还给廖老师提供住宿的房屋。”16岁的廖湘贤就是“试验品”之一。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的英语成绩直线上升,大家终于开始接受他。
廖乐年教学的场所是祖屋“翠轩公祠”,周末有200多学生,他把人分成4批,不间断地讲4个小时。暑假是祠堂最热闹的时候,上课的学生多则400多人,少则也有两三百。“祠堂装不下,前面的空地上全是人。”支书说。
10年来,廖乐年教过的学生超过5000人。大多数的英语成绩都很棒。10年前很难出一个大学生的小山村,如今在读的大学生就有12人,有的还在名牌大学就读。
廖乐年给自己定了规矩,村里孩子只要考上大学,他就资助学费。“以前是每个学生每年资助3000元,现在物价涨了,他就资助5000元。”支书说。
廖乐年的英语通过口耳相传,走出了小山村。他的事迹通过媒体的报道走出了小县城,感动了一大批人。苏胜夫妇本来想一探究竟,结果被震动,于是留下来,一边学英语,一边当志愿者。
“我大学毕业后,也要像廖老师那样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免费教打工子弟、困难学生学习英语。这是我的一个梦想。”廖根梅说。
“有一句客家话叫‘有来有去’,改一下是‘有去有来’。‘去’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我帮你,你帮我,世界更美好。”这就是廖乐年。“我不知道还能教多少年,要看乡亲和其他人需不需要我,只要需要,我就一直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