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中国EMBA教育的发展和国际化流于表面。师资在EMBA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在第一批次的EMBA项目中,教育部要求“国外或境外有较好教学声誉的教师达到授课教师总数的30%以上”,但是,在2009年新批准的EMBA项目中,这个要求好像已经不再作为硬性指标。另一方面,相当比例的EMBA项目都把“海外游学”作为长期保留的选修课程,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所谓的“海外游学”更像是走马观花式的“海外游玩”,大部分的安排与交流都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到现象就是,近期不少商学院的EMBA项目都在进行国际认证,相比国际认证,国内很多评估倾向于把结果作为导向。在与国际接轨的“被认证”过程中,不少同行目光直指结果,不少院校纷纷开足马力,功利地“为结果参加评估”。这样的习惯,又出现在了应对国际认证领域。我们先不去评论国际认证的含金量如何,但是这种为了认证而认证的做法,是不是也能算作国际化的表层?
最后,中国EMBA教育的国际化仍处于量变阶段。2009年EMBA教育的扩容,标志着中国EMBA2.0时代的到来,但是,这一巨大释放似乎除了扩大了项目容量和加剧了不同招生主体之间的竞争态势之外,并未给EMBA教育领域带来更大的变化。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EMBA招生计划的增加,是EMBA招生主体在部分一线城市的激烈竞争,是EMBA项目学费一波接一波的涨潮,容量、数量和数字的增加及其带来的激烈竞争的最终结果是就像中国经济在透支着未来的资源一样,国内部分EMBA项目同样在透支商学院的品牌,透支着市场。所以,国内EMBA教育同样存在着均衡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