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车背后的营销
李光斗向记者表示,商家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只要不违法,搭洋品牌的“顺风车”,或者特别强调自己的某种跟外国有关的优势,是一种可以理解的宣传手段。例如“百强家具真的很德国”这样的宣传语,重点为强调自己的原材料进口地,在消费者的道德和情感上或许不能被接受,但是法律上没有问题。
而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永向记者解释,有些搭洋车的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品牌建设的巧妙手段。“品牌不仅是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名字,它包含了产品的定位、包装,甚至宣传模式。例如,即使是中国人在本土开日本料理店,也要尽量起个有日本韵味的名字,装修风格也要偏向于日式。叫"黄土高坡日本料理"肯定不利于吸引顾客。”
王永认为,消费者过度解读“假洋品牌”也是一种曲解,“品牌发展都有一个无序的阶段,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品牌经营者本身实力不济,法律法规缺失,相关部门监管薄弱。我们要正确理解这个阶段,而不是一味指责。”
然而,对于一些企业经营者来说,他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搭车洋品牌消费者才会认可,而如果营销的“度”把握不好,消费者则会产生抵触。
事实上,商家首要面临的就是中国消费者对本土品牌质量的不信任问题,其原因毋庸赘述,在此种情况下,消费者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购买洋品牌。其次,商家还要面临消费者的“崇洋媚外”心理。
国内较早代理国际奢侈品品牌的上海诺曼纳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朱兴宜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在国内有这样一种现象,越高端的品牌,越怕和"中国"二字扯上关系。”朱兴宜在经营奢侈品的时候,曾经遇到这样的困难:朱兴宜的公司为了能够掌控货源收购了欧洲一些品牌后,却始终犹豫要不要公开这些品牌的中国主人身份,而被收购后的这个品牌是洋品牌还是本土品牌?朱兴宜一直没有找到界定的方式。
另外,国际大财团携旗下世界知名品牌不断入主,也挤压了本土品牌的市场。这些真正的洋品牌通常资金实力雄厚,很容易通过强势宣传打动消费者。北京碧琦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先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今一些国际集团对于中国优质品牌的策略是收购以便加以控制,如收购不成,便在国际市场进行打压,以防中国产生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本土品牌已经到了生死关头,只有大家联盟,并且得到政策上的扶植和重视,才能保得住那些辛苦经营的本土品牌继续生存下去。否则,假洋品牌现象会依然泛滥,进而在消费者和市场中形成恶性循环。”
联想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家庆针对纽瑞滋奶粉事件表示:“中国企业,或者是中资背景企业,通过资金控制或委托生产整合海外资源,在自有品牌、自有配方技术、自有采购和供应商管理团队的基础上,满足相关检验标准,才能绕开国内在上游资源供应方面可能存在的短板。无论短时间内被叫做"真洋品牌"还是"假洋品牌",只要长期看是对市场健康发展有利,就值得扶植。”
而李光斗则指出,在法律法规上,要更加严格地加以控制,以杜绝“假洋品牌”横生,同时,保障合理且巧妙的宣传方式。“以服装企业为例,可以要求其在吊牌上更加明确地标明主要原材料产地、成品出产地,以及品牌所属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