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这是中国人30多年来最热爱的词汇之一。
开放的经济环境,使我们成为人人称羡的“中国奇迹”发生地;开放的文化风貌,使我们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开放的社会心态,使我们以宽广的胸襟接纳世界走向八方……开放的军事战略思想,使我们的中国军人走出国门,在外军的军事教育与我军的历史传统的角力中,更加迫切地打造属于中国的强军之梦。
1996年9月,42名中国军事留学生飞赴俄罗斯,中断30年的军事留学生派遣工作迈出了开拓之步。这是新时期中央军委着眼世界战略格局重大变化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15年来,我军向俄、英、法、德等30多个国家的100多所军事院校派遣军事留学生2000多人,培养了大批战略型安全人才、复合型中高级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和教学科研人才。
这些经过优选、打磨和锻造的中国军事留学生,正在成长为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掌握现代技术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他们必将在未来的军旅生涯中,绽放出钻石般的光泽。
在每年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举办的迎春晚会上,中国军事留学生都会表演一个保留节目――男生小合唱。他们穿上精神的礼服,激情饱满地一曲接一曲地演唱军歌,在座的中国人无不欢欣鼓舞。
奥运会后的那个新学期开学了,留学生们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景象:学生公寓里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会对着五星红旗敬礼,还有些留学生见到他们就竖大拇指,他们的俄罗斯老师说:“看到中国强大了,我们真为中国高兴。”
作为一种常态化的军事培训举措,中国军事留学生承载着同世界军事发展趋势接轨的重任。他们在国外的学习、生活、感受如何呢?本刊记者曾专程奔赴俄罗斯,采访了四所俄罗斯军校里的中国留学生。如今他们都已学成归国,并在自己的岗位上大显身手。
俄罗斯军校里的中国面孔
刘立峰是带着问题去留学的:俄罗斯作为军事强国,它到底强大在哪儿?当他看到红场上永不熄灭的长明火旁总有新婚的青年和少年儿童的时候,他似乎明白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在血液中有种对荣誉的崇尚,那么它必将是强大的。
刘立峰到俄罗斯的第一顿饭没吃出是啥滋味。到达的那一刻莫斯科天色已晚,大家安顿好以后到国防公寓宿舍集合。军事留学生的老传统是,老学员要为新学员做好第一顿饭。刘立峰记得很清楚,师兄很麻利地为他们一行5人下了面条。旅途的疲惫和初到异国的新奇使他们的味觉忽然变得迟钝,但有一点很清楚:三年的留学生活就要在这袅袅升起的热气中开始了。
第二天,莫斯科下了当年的第一场雪。
出国留学之前,刘立峰就知道,俄罗斯总参军事学院素有“将军学院”之雅称,在今天的俄罗斯军队中,绝大多数高级军事将领和指挥员都曾经在该院学习或进修过,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国防大学。既然是俄军最高等级的军事院校,想必也应是布局严整,楼群林立。但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在飘舞的雪花中他看到的只是一座孤零零的八角形圆楼,学校所有设施都在这座楼里,职能也是单纯的教学,学员、教员们都住在校外。
我到总参军事学院的国防公寓采访时,留学生们把学习的四张课桌拼在一起,算是临时的会议桌。与其他国家拖家带口的留学生活不同,我们的军事留学生从做饭、洗衣到购买生活必需品,所有的事务都需要亲力亲为。相比这些生活上的困难,最让大家吃力的是语言关。入学第一年读预科,留学生们要进行俄语学习。从当年10月至次年7月,留学生们要从俄语零基础到能在课堂上用俄语听说写,这无疑是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刘立峰不惧怕挑战,甚至越是困难越能激起他的斗志。用他自己的话说,在留学前的20年军旅生涯中,有一半的时间是在条件比较艰苦的作战部队度过的。作为一名总部机关的参谋能被选派留学,他感到机会难得。留学不仅可以增长见识,还能改变知识结构。他就是想看一看,作为世界军事强国,俄罗斯军队到底强大在哪儿?
莫斯科的绿化非常好,顺着莫斯科河一路前行,沿途总能看到大片的森林,据说整个市区森林就占了1/3。在公寓宿舍的边上也有一片树林,那里成了刘立峰经常光顾的地方。为了尽快攻克语言关这座“堡垒”,刘立峰总是全神贯注地上每堂课,抓住一切机会主动和老师同学进行口语练习,每天学到深夜一两点钟。即使在树林散步时,字典也随时带在身上,一有问题就拿出来翻阅,口袋里总是装着写满密密麻麻俄文的字条。教俄语的是一位女老师,三八节时这里的传统是一定要给老师送花的。中国留学生也入乡随俗,大家买了五枝玫瑰送给老师。
刘立峰以全优的成绩通过了语言考试,但更大的困难才刚开始。进入第二年专业课学习后,学院按年级对不同国家的学员实施混合编班和教学。在学校学习的70多名留学生除了中国学生,还有来自德国、法国、韩国、蒙古、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比利时等国的学员,他们都是经过选拔的旅、团级以上优秀军官,是本国重点培养的对象,个别非洲国家的学员还是军区或军兵种司令员。在这样一个高度国际化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既是各国军官个体素质的无形较量,也是不同国家民族品质和军人风貌的集中展示。
课堂上,老师一点也不给面子,他们不会因为你的语言基础不好而放慢讲课时的语速。这对中国军事留学生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刘立峰总是早起晚睡,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辛勤的付出总算获得了回报,每次考试他都名列前茅。学院外训系主任柯瓦尔上校,经常看到刘立峰一个人在教室里加班学习或去体育馆锻炼,每次都竖起大拇指。
刘立峰学的是“国家安全专业”,包括:战略战役、军事经济、国际法等19门课程,此外,留学生们每人还要撰写一篇论文进行答辩,第三年还要参加学院组织的室内战略、战役演习。俄军非常注重课堂讨论,每周都安排一到二次,以帮助学员消化所学内容,检验学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学院组织的室内战役演习中,刘立峰担任防空指挥所主任,出于对防空的特别关注,院长别罗乌索夫大将在大会上专门点名听取了刘立峰的情况分析和建议报告,并提出了相关作战问题,刘立峰都作了详细准确的回答。学习结束时,院长亲自签署了给他的嘉奖令。在毕业国家考试结束后,担任学院考试委员会主席的俄罗斯总参通信兵部副主任叶夫盖尼少将,长时间握着刘立峰的手说:“你的答案条理清晰,简洁准确,图标得最好,中国学员真了不起。”
每年六月毕业季,俄罗斯总统都要在克里姆林宫接见全国的金牌学员。金牌学员的名字和职务会永远地刻在学校的荣誉墙上。朱文彬是唯一一个拿到指挥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他的金牌上至今还全是同学们的牙印。
在所有留学俄罗斯的军事留学生中,朱文彬的名字很响亮,不仅仅因为他是第一个拿到指挥类专业博士学位的人,更因为他是一名留学生涯中各门功课都得5分的金牌学员。
当时所有选派到俄罗斯留学的学生要在国际关系学院进行为期半年的语言培训,而朱文彬本科学的就是俄语,所以培训的事他真没太当回事,以至于学校不得不打电话说:“再不来就取消你的留学资格了。”最终,朱文彬还是登上了飞往俄罗斯的航班。“转机时差点冻死,我的两排牙齿直打颤。”朱文彬现在说起来还直缩脖子。北京的九月正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朱文彬穿着一件短袖开始了他自己也没意料到的六年半留学生涯。飞机在伊尔库斯克加油,乘客们在转机厅等待着,俄罗斯已初现寒意,“寒冷”成为朱文彬对俄罗斯之行的第一个深刻印记。
学院将所有军事留学生们安排在第一招待所居住,门口竖着一个大铁锚让人将此楼与海军联系在一起,中国学生集中居住在四楼。走进他们的宿舍时,有人正在做绘图作业,有人正准备穿上军装好好迎接祖国来的人。他们两人共用一个套间,一人一间卧室,卫生间公用。在楼道的中部有一个能放下一张乒乓球台的公共大厅,这里有电视,往届的老学员们买了天线,留学生可以在此看到中央四套的电视节目。2005年时,学生们的宿舍装上了电话,大家可以通过电话线上网与家人联系了,只是网速慢得惊人,往往是“点击一个网页,上一趟厕所回来还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