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赞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姚铮的观点:“院士富豪”、“教授富豪”的出现是个正常现象,而且是个好现象。
回顾历史就不难发现,“院士富豪”、“教授富豪”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科研活动,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技术开发,绝大部分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与实际生产严重脱节。为解决“科研、经济两张皮”现象,国家开展了大刀阔斧的科研体制改革,鼓励从事应用技术开发、有志于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教授走出高墙大院,或深入企业,或自办公司,为经济建设服务。吴以岭、柳传志、陆致成等作为其中的佼佼者,用自己掌握的技术研发新产品,历经艰辛,既创造了可观的社会财富,也提高了我国产业的竞争力,为打造民族品牌做出了卓越贡献。随着他们创办的企业成功上市,这批科研人员“身价倍增”,自然在情理之中。
从现实的角度看,“院士富豪”、“教授富豪”的增加,对于改善我国的企业家生态,引导健康的社会心态,不无裨益。翻看名号不一的“富豪榜”就不难发现,此前榜上有名的富豪,多为地产商、煤老板、酒老板、歌星、影星等。其中许多人晒豪比阔的生活做派,不仅损害了“成功人士”的正面形象,助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而且误导了广大青少年。反观袁隆平、柳传志、吴以岭等科技型富豪,或者不改本色、视富贵如浮云,或者急公好义、扶助后起的创新创业者,或者继续潜心研发、做强做大、奋斗不止……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和“富而仁”的成功样板,必将激励更多年轻人用知识创造财富、靠创新创造价值。
当然,说“院士富豪”、“教授富豪”是个好现象,并不是鼓励所有的科研人员和教授都去创业当老板。毕竟人有短长、业有专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从事基础研究的似乎不宜“这山望着那山高”,擅长教学的也大可不必见异思迁。此外,谁也没有三头六臂,如果时间没那么富余、精力没那么充沛,还是安安心心做好、做精本行为好;自不量力地沽名钓誉,于己于人并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