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保护就是使用

  今年首批启动遗址生态文化公园项目17处

  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契机下,如何拓展利用,深度挖掘文物的价值,让文物彰显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此,任伟表示,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拓展文物的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当前文物工作的重点内容。而此次出台的意见也对“拓展利用”提出了具体举措。

  “要大力发展文博创意产业,扩大引导文化消费,培育新型文化业态,适应当前形势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任伟说,具体做法就是要着重在“五个加强、五个融合”上下功夫,即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与“生态保遗”工程相融合、加强遗址保护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融合、加强博物馆体系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相融合、加强文博创意产业与文化旅游发展相融合、加强华夏文明传承与对外交流相融合。

  任伟提出,拓展文物利用,并不是无原则地放任不管。“意见充分吸取以往文物利用中出现的不当、过当等问题的教训,强调要‘合理适度’利用,提出了任何文物利用都要以有利于文物保护为前提,以服务公众为目的,以彰显文物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以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德为底线。下一步,我们将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对文物利用做出程序、制度上的严格规定,坚决防止在利用过程中对文物造成破坏,进一步发挥文物的公益属性。总之,使文物保护利用与生态建设、文化旅游发展、民生改善更加协调融合,使文物保护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众所周知,2010年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4年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作为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的重要节点和组成部分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多年来,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遗产周围的文化生态、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居民生活得到了大幅改善,凸显了文物保护的综合效益。

  据了解,2017年首批启动遗址生态文化公园项目17处。包括汉霸二王城、苑陵故城、大河村遗址、陈家沟仰韶文化遗址、西连河遗址等,基本完成郑州全市中心城区及周边具备条件的1.5万亩重要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

  郑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各类文物古迹8000余处,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 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5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8项;国有博物馆登记在册的藏品量达到11万件……在文化遗址上建起绿地公园,实现了生态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既延长了城市的生态之链,又增强了人与遗址的互动,让遗址重现于人们的生活中,改变“地下气象万千”不为人知的状态,进而增加城市的人文气息。可以预见,随着“生态保遗”工程深入实施,郑州的城市品位也将提升一个新境界。

  更重要的是,把文化遗址置于公众视野下监督和保护,有利于构建起全员参与的文化遗址保护网络,有助于郑州的文物遗址保护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传承华夏文脉,铸就城市之魂

  四大历史文化片区绘就郑州文化地图

  对郑州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郑州别称“商都”的由来、入列中国八大古都等文化足迹,都与3600年前的商王朝在此建都、生活有关,可以说,“商都”是郑州这座城市永远也无法抹去和忽视的文化标识、是郑州灿烂文化最有说服力的典型代表——“商都历史文化片区”的建设,由此萌芽、发酵。

  记者了解到,商都历史文化区分为起步区、核心区和历史文化区3个层次。起步区2.53平方公里,划分为5个片区,先期启动商城遗址公园、郑州商都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同时,坚持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商城遗址这一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打造世界级大遗址保护典范,让郑州作为全国八大古都的底气底蕴充分彰显,让商都文脉代代相传。

  在管城回族区热火朝天地开始商都历史文化区建设后,去年11月,郑州北花园的惠济区“将用3年到5年的时间打造一座古镇,围绕古镇开发建设,同时与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郑州段完美结合——古荥大运河文化区将要呈现在省会市民面前”的消息紧跟其后,引起了市民的极大关注。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相思》中所说的汴水,指的就是流经郑州的通济渠,它的前身则是大名鼎鼎的“鸿沟”。

  历史学家介绍,当时郑州既是运河的码头,又是陆路的驿站,号称全国八大雄州之一,“漕船往来,千里不绝”“公家运漕,私行商旅”,南北的物资贸易文化在此交流汇聚,驿站彻夜不关城门,商旅、信使往来不断,繁华景象令人神往——往日盛景已湮没在岁月中,只留下河道、古桥任人凭吊。

  如果说商都历史文化片区、古荥大运河文化片区诉说着郑州辉煌的过去,以二砂厂区改建为主的二砂文化片区,则绽放出郑州作为现代化活力都市的时代记忆。

  据悉,二砂文化片区拟利用原二砂厂区近现代优秀建筑规划改建为文化创意园。规划改建后的创意园分为文创活动区、艺术休闲混合区、文创商务办公区、中央绿色大道、文创配套服务区等。

  众所周知,纺织业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郑州,曾发挥出至关重要的经济推动作用;原国棉厂建筑群不仅是助力郑州经济腾飞的支柱,也是无数人青春的、父辈的记忆,更是郑州这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记忆。

  与此对应的二七文化片区,则是“郑州”何以成为“郑州”独特佐证——在近代发展史上,二七铁路大罢工掀起了工人革命的红色热潮,激情燃烧的岁月,最终凝成高耸在中心市区二七广场上的二七纪念塔;紧邻其间、始于1905年建造的“德化街”,更是郑州百余年商业发展的缩影。将二七纪念塔、百年德化街等包含其中的二七文化片区建设,与商都历史文化片区遥相呼应,珠联璧合地诉说着“郑州”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