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广告
牛元英说,他很喜欢甲骨文,但并不想穿越到夏商周牛元英说,他很喜欢甲骨文,但并不想穿越到夏商周

  他是一位78岁的老人,但是每天工作十余个小时。研究甲骨文,是他唯一的兴趣爱好。

  他半辈子从事电力工作,退休后研究甲骨文18年,却宣称破译了1300余字。而自甲骨文1899年被发现之后,100多年来只破译了1200多字。

  他是研究者中第一次发现甲骨文里有很多中原土话,认为甲骨文是世界的,更是河南的,最终解决甲骨文问题还要靠河南人。□东方今报记者 路治欧 见习记者 白刘阳/文图

  6月30日,在新郑市图书馆附近的一处小院里,东方今报记者见到了精神矍铄的牛元英。

  牛元英今年78岁,笔名“阳生”。1998年起,进入新郑市政协后,他开始研究甲骨文。2001年从新郑市政协退休。

  今年3月份,牛元英在新郑市老干部局的帮助下出版了近800页的《甲骨文说文解字》,里面收集了3085个甲骨文字组,属他破译的甲骨文字有1300多字。

  而2008年,中国社科院就宣布甲骨学为“绝学”。其意是人才培养没有后续队伍,没有人去研究、去传承。负责甲骨文绝学学科传承的负责人宋镇豪曾指出,从甲骨文识读的角度来说,甲骨文的研究可以说是越来越困难。

  目前甲骨文只有5000个左右单字,可以识读的只有2000个左右(含同一个字不同写法的),剩下不认识的字已经“死亡”了。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负责人王宇信先生曾说,一些易识的字,罗振玉、王国维早就考证出来了,甲骨文有很多字和现在对不上。“正因为如此,闻一多曾把破译一个甲骨文字比做像发现一颗小行星一样困难”。

  牛元英却不认为绝大多数甲骨文字已经“死亡”,发起了挑战。“我没有一片甲骨,但是,前些年甲骨文收集工作做得很好,基本所有的甲骨文都被拓印收集在一起了,研究起来很方便。”牛元英说。

  他结合这些资料,加上《康熙字典》《说文解字》《甲骨文字典》之类的工具书,开始了日复一日的研究。

  他的好朋友、郑州大学外语学院退休教授杨开三称赞他:《甲骨文说文解字》彰显了阳生先生的为人和做学问的高尚品质,它的问世,是中原大地上又一颗灿烂的文化金星升上天空。无论它是否被承认,它都是金子。

  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