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七嘴八舌】

  河南日报评论员吕志雄认为,贾玲的小品,把贪吃、被忽悠、花痴当作重点段落,最终也弄出个牵强的亲情牌,吃亏是福的口号,来试图蒙混到主流价值里来,实际上是把花木兰这个形象给矮化了,自私化了,这不只是对传统中花木兰形象的亵渎,也是对当下一部分人自私、纵欲思想的迎合。

  @爱学习的土拨鼠:本来作为一个90后我觉得这事情完全是小题大做,没必要上纲上线,直到我和几个小侄子侄女聊天我才知道,电视上那些恶搞的乱七八糟的历史他们是会信的。真的!我们毕竟这么大了有辨别能力,但是小孩子会真的觉得那是历史,还有和历史老师争执的,真的有。所以还是希望政府管一管。

  当然,还有一些学者和网友对贾玲版的小品《木兰从军》有其他看法。

  文化学者胡野秋指出,花木兰在中国是一个被广泛认可的人物形象,小品的“恶搞”引发巨大争议,是因为挑战了民族文化心理的底线,“但也不必上升到‘刻意污蔑民族英雄’的程度。此事在更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无知,造成了对历史的误读和曲解”。

  网友@最佳张子晖表示,花木兰似乎并不能算民族英雄,贾玲的“恶搞”亦是“无心之失”,不必“上纲上线”。这就是个搞笑小品,没什么好计较的,“批判一下也就算了,道歉就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