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提出“四创”因村发展因人而异

  面对脱贫大任,既要守住青山绿水,也得看见金山银山。回乡创业的岑垚林正是看中了家乡这山水画般的美景。如今他在杜洼村投入了上千万元,流转了近千亩土地,种花卉苗木、改造水塘、建基础设施、盖亭台楼阁……待到民俗文化园建成,一手“旅游牌”自然就打了出来。

  “生态种植、休闲观光、民俗鉴赏,现在村里的贫困户基本上都在这里打工,还有48户在我这里从事着油茶、苗木种植,他们的收入自然比种地时要高得多。”岑垚林说。

  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杜洼村所在的吴陈河镇,提出了“四创”,即“党员创产业、能人创企业、群众创家业、干部创事业”。身为党员的岑垚林,就是“创产业”的代表。

  杜洼村、阳土墩村、章墩村三个贫困村在吴陈河镇位置相连,如今“四创”又将三个村子串在了一起。

  “三个村子共5000多亩土地进行了流转,根据不同特色打造不同产业。杜洼村打造起民俗旅游;阳土墩村打造起了家庭农场,发展特色农业;章墩村则以人居环境做起文章。”吴陈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阳土墩村现在还有76户贫困户,250人没有脱贫,今年要全部脱贫,之所以有如此信心,是因为这里有着“独一无二”的脱贫方式。

  “文武双全”的农民企业家用上“物联网”技术

  一个名为“茅屋冲”的大型农场横跨阳土墩村和章墩村。村民岑新顺是农场的“老板”,从小在阳土墩村长大的他,曾获得过信阳散打冠军,当过武校的管理者,后在北京闯荡多年。在新县,有人称岑新顺是“会武术的农民”,如今他回到老家创农场办企业,要做到“文武双全”。

  “能人创企业”,岑新顺算得上是“能人”。从2014年开始,他在这片家乡的土地上投入了2000多万元,流转了阳土墩村和章墩村近3000亩土地。

  被流转的土地上如今种植着特色水稻。黑米、紫米这些被引进来的品种,提高了亩产价格,除了一亩地一年能得到300元的土地流转费用,种植出的产品,一亩地农场保底给村民600元。

  “这种农场模式,关键是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打工挣钱,这能解决很多问题,不仅是脱贫,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都能解决,这才是真正系得住乡愁。”岑新顺说,农场的鸡、鸭、鱼、乌龟等养殖产业也全部由阳土墩的村民操作,这些具有大山特色的“产品”,稍一加工就能对外销售。

  这个偏远的贫困山村还应用了“物联网”技术,茅屋冲农场农副产品包装袋上印有二维码,用手机一扫,产品的“身份证”立即呈现在眼前:生产日期、生产地点、种植人姓名、施肥情况一目了然。

  岑新顺“超前”的眼光让农场“风生水起”,货架上的农副产品早就被人预订光,农场自己的网站更是每天都有数十笔进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