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扫光”的食物是脱贫机会

  西河村中那棵3000年古树,在又一个丙申年焕发新芽,这个拥有700多年历史和迷人风光的中国传统村落,将在近两年告别贫困,这种“告别”,预示着新的开始。

  “仅去年十一国庆假期的前5天,村子就接待近6万人。”59岁的张孝翱在西河村当了17年的村支书,如此多的人拥进村子,这盛景远超他的预料,就算在西河村最辉煌的时候,那场面也远不及此。

  “人太多了,村民们给游客准备的食物被一扫光,哪怕是村民刚从地里刨出来的花生,还带着泥土,也有游客抢着买。”西河村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张一谋说。

  从那个假期开始,王家梅在河边支起来桌板,出售老伴从山上挖下的山货。那些在城里人眼中的“稀罕物”,让王家梅看到了脱贫的机会。

  2014年10月,新县实施了“英雄梦·新县梦”的规划,红色历史、绿色生态、古色乡村旅游的精品线路覆盖了全县50多个行政村、26个景区,西河就在其中。

  清华大学来此地设计规划,上海一家公司在这里投资开发实施,加上上千万元的扶持资金,这一切,让西河村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开发”思维让观望变行动

  人们总是将“旅游”与“开发”连在一起,这四个字成了西河村脱贫与致富的法门,这里有着得天独厚且独一无二的自然与历史优势,但我们所担心的“开发”,并没有破坏大山深处的原生态,更多被“开发”的,其实是村民的思维。

  2015年的西河村已经开始打出“旅游牌”,名校来规划,名企来投资。“那一年,我和村委主任去家家户户拜年,呼吁大家开农家乐,谁带头开乡政府就奖励谁3000块钱,当时只有6户开了起来。”张一谋说,西河村民张思恩还从北京回乡创业,成立了“西河农耕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想帮村民脱贫致富,但不少村民对这一切都保持着“观望态度”。

  合作社用土地流转的方式,释放了西河的“闲人”、“闲地”。每亩山地260元、每亩田地400元给社员计价,折合成股份,每年按股份给社员分红。此外合作社还让村民参与到乡村的建设中,解决社员的就业问题。

  “每月2日开会,合作社都会布置本月的计划,春节、重阳节都会给村里老人慰问,发慰问金。去年十一国庆期间,整个村一下子来了五六万人,这时候,那些对旅游发展不感兴趣的村民,发现了旅游这条路子是对的。”张一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