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新闻·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梁新慧 萌友 王弈/文图

“北斗九星”航拍图“北斗九星”航拍图

  位于河南荥阳的青台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一处大型环壕聚落,日前,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内发现了九个陶罐,它们按照“北斗九星”形状摆放,殊为罕见。6月19日至20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郑州市仰韶文化青台遗址天文遗迹”专家鉴定研讨会,在郑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天文、考古学者及相关课题组成员,对这一天文遗迹进行了深入研讨。专家一致认为,该遗迹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对研究早期天文学和中华文明起源有着重要意义。

  6月20日上午,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郑州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天文、考古学者及相关课题组成员,实地考察了荥阳青台遗址。

  该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一处大型环壕聚落,发现有三重环壕,总面积约31万平方米。遗址内发现有与天文相关的遗迹现象,其中有按照北斗九星形状摆放的九个陶罐,斗柄向北,东部发现有黄土圜丘,周边分布有同时期瓮棺以及不同时期的墓葬、臼类遗存及祭祀坑等相关遗迹。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研讨会上,专家们听取了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所作的“郑州仰韶时代中晚期重要考古新发现及天文现象遗存”报告,并围绕着青台遗址天文遗迹重要发现进行了认真讨论。

  专家指出,北斗九星遗迹的发现,表明青台先民已具备了一定的天文知识,对北斗天体的崇拜也可能形成了一套隆重的祭祀仪式,用以观察节气,祈祷丰收等。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有“北斗七星”和“北斗九星”之说,在“北斗七星”的基础上增加两星就形成“北斗九星”。其中斗柄西南的一颗星,也可能同时与黄帝时期景星出于北斗的记载有关,如果此项发现与古文献记载相互验证,将是天文学史和中国史前史的重要发现。青台“北斗九星”祭祀遗迹有明确的考古学文化和地层关系,它的发现说明中国古代对“北斗”天象和“斗柄授时”的观测利用非常早,也非常精确。专家一致认为,该遗迹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对研究早期天文学和中华文明起源有重要意义。

  首先,青台遗址天文现象弥补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科技文明缺失的短板,对于文明起源研究具有独特的创新意义。有关天文历法的起源,陶寺尧都观象台是近年来最重要的发现,但陶寺观象台距今约4200年左右,青台遗址将中国观象授时的历史提前了800—1000年。

  第二,古人的天文观测往往和宗教祭祀活动紧密相联,天文遗迹既具有科学内涵、又具有信仰内涵,这对于精神文明等基础考古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第三,在远古时代,科学和宗教尚未分离,一些科学知识通过宗教观念得以体现。先民们掌握了某些自然规律,但他们相信这就是神的意志。在“神性”背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科学知识和进步水平。因此,青台遗址天文遗迹的研究对于探讨认知科学的起源,尤其是天文学的起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四,天文学的发达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显著特征,它始终伴随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而不断创造出新的奇迹,留下了丰富的天文学遗存。郑州天文遗迹的研究对推动中国本土以至世界的考古天文学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以郑州地区为中心发现了大量仰韶中晚期的天文学遗存,对于探讨郑州地区在古代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嵩山文明中心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第六,对大遗址进行保护利用,对于发展文物旅游事业,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对推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实施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