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阳日报

  “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香、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

  发表这番喝茶见解的还是那位苦雨老人。在他看来,茶境如禅,喝茶的本意就是暂把一切放下,忙里偷闲。

  文人可以赋予茶各种禅意,但茶乡的百姓大抵是不怎么关心这些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百姓开门七件事。对于茶乡的百姓而言,靠山要吃山,辛辛苦苦种植的茶叶是要拿来换钱过生活的。

  尽管信阳毛尖成名已久,且百年来一直稳居十大名茶的前列,但早期多是茶农和部分茶商们小打小闹的经营,散兵游勇,茶经济收入偏低。2010年,来自省会郑州的一份调查显示:铁观音、龙井、普洱、碧螺春和信阳毛尖等茶叶市场有1亿元的销量时,信阳毛尖销售额为5000万元;当郑州市场茶年销售5亿元,信阳毛尖还是原地踏步。

  痛定思痛之余,信阳的决策者们开始下定决心,从扩面积、重质量、树品牌、扶龙头、闯市场等方面多管齐下,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持续调结构促转型,倾力提品质塑品牌,推动茶产业做大做强,对信阳茶经济发展进行破题——

  扩面积。种植面积不断取得新突破,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茶园面积达210.8万亩,比 2006 年增长了近 4 倍,茶园总面积仅次于云南省普洱市,成为我国长江以北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已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 800 多家,百万资产的茶农大户 500 多户,茶叶专业合作社近 500家,茶农近 100 万,从业人员突破 120 万人。茶叶产量达5.95万吨,总产值达100.8亿元。

  重质量。市委、市政府除了加快无公害茶园和有机茶园建设外,还大力支持茶叶企业进行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茶产地认证,通过多种举措为百年毛尖品牌保驾护航。通过有效引导,“公司+合作社+基地(茶园)+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信阳遍地开花。茶企有了稳定的货源和便于集中管理改造的茶园,茶农也有了“组织”,既降低了因市场变动带来的销售风险,也可通过公司、合作社提供的质优价廉的茶种、肥料、设备等生产资料和先进的种茶、制茶技术来降低成本,实现了提质增效。

  树品牌。品牌既是通行证,也是生产力。我市先后取得“信阳毛尖”和“信阳红”两个信阳茶的公用品牌,“龙潭”“文新”“九华山”等7个中国驰名商标品牌和15个省级著名商标脱颖而出,并逐步赢得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大批龙头企业在全省18个地市和全国各主要城市建立品牌形象展示展销店200多家,设立营销网点1200多个。

  扶龙头。扶持了龙潭、文新、广义、新林等一批国家级和省市级龙头企业,通过鼓励企业在公共品牌下打造自主品牌,放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效益。这批茶企面向千家万户茶农,制定茶叶标准,分购集销,让信阳毛尖与千家万户茶农结盟,带领大家谋求突围,走品牌化运作的复兴之路。龙头企业、龙头品牌的带动效应和引领效应,为各生产企业创造最大效益,起到聚指成拳、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的作用,6 家信阳茶企跻身“中国百强茶企业”行列。

  小小一片茶叶,化身成为信阳重要的特色支柱产业。具有一定规模的茶产业开始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产业集聚:羊山茶产业园区初具规模,浉河区茶产业集群被列为省级试点产业集群,全市茶产业集群被河南省确定为优先发展和重点支持的农业产业集群。

  而茶产业一旦形成,其上下游的链条必然会随之被市场所延伸和放大。

  毛尖茶仅限于生产“毛尖”产品的这种狭隘生产经营理念开始淡化,我市一些精明的茶企业开始把茶产品开发的视角拓展到“毛尖”以外的所有红绿茶、黑茶、青茶、白茶等多茶类,优化了茶产品结构。

  2016年,全市红茶产量7740吨,产值15.6亿元,其他茶类产量2660吨,产值6040万元。信阳已形成绿茶、红茶比翼齐飞,其他茶类并肩发展的可喜局面。

  毛尖茶一度居高不下的无节制价格炒作,也在2015年秋有了转机,这一年的秋天,巾帼茶人、罗山县灵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钱晓玲率先转变芽头观念,推出一款每斤只卖98元的信阳香茶,不仅茶味浓厚,泡几道汤色不减,而且突破了传统毛尖茶的存放禁忌,可以不放冰柜保存,引起茶业界的广泛关注。

  信阳佛灵山生态茶叶公司紧随其后,把产品定位于工薪阶层,成功研发出高、中、低档系列信阳红茶、白茶和茶枕等产品。中低档茶的产量占80%之多,经济效益与转型前相比反而增长了2.5倍。

  品牌价值得以回归的同时,我市在茶饮料、茶食品、茶日用品、茶包装、茶机械等方面的研发取得重要进展,信阳毛尖茶饮料、茶糕点、信阳红茶酒、绿茶纤维内衣、茶枕、茶多酚胶囊已投放市场。

  茶产业链条的延伸拉长,推动了全市夏秋茶资源的充分利用,茶产品结构正在趋向合理,提升了信阳茶品牌的影响力和综合实力,信阳茶产业的后发优势正逐步显现。

  茶产业也被延伸到了全域旅游方面。每年的4月,很多茶企、茶乡镇都举办摘茶等体验活动,开放式的茶产业助推了火爆的茶乡游、体验游,信阳茶产业整个业态,也从传统农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转型。浉河区董家河镇睡仙桥村以茶为媒,积极构建“茶文化+茶旅游”特色旅游圈,所打造的集农场体验、生态观光、山庄休闲于一体的综合“茶旅游”尤为火爆。而类似的茶乡体验游在信阳广大茶乡,比比皆是。

  茶产业还被信阳人引入到文化产业领域。我市打造出知名的“清风大别山”廉政教育品牌,同时探索出一条富有信阳特色的廉政教育之路。如今,以红廉为魂、茶廉为脉的廉政文化在全市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

  小小的一片茶叶,撬动了多项产业、多元文化的集聚与升华。信阳茶产业正在一步步转化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成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力争到2020年,全市茶叶总产量达到20万吨,产值达到300亿元,实现亩产值1万元,茶农年人均种茶收入在9000元以上。茶产业的‘十三五’目标是打造交易额超10亿元的国家级茶叶交易市场,形成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茶叶产业化集群。”市茶产业办公室主任魏勇畅想信阳茶产业发展愿景时,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