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东郊回族小学校长张志英:用放大镜放大孩子优点 让每个生命健康成长
就在几个月前,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深入推进中原名师培育工程的通知》和《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2019年中原名师重点培育对象考核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省教育厅采取第三方评价方式,经过考核、公示等程序,确定22名教师为2019年度中原名师,并予以公布。同时,对中原名师获得者,授予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专家(已获得的不再重复授予),并以其姓名命名组建中原名师工作室,其所在学校授予河南省教师发展学校,并按项目予以20万元(含已拨)资助。

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一身普通的再普通不过的常服,面带微笑妙语连珠,她以赤子之心传递着教育的真谛,从教三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即便校长事务更多更忙,也依旧坚守在教育的一线课堂,她就是一位颜值与能力并存的老师——开封市顺河区东郊回族小学校长兼任语文老师、2019年度中原名师张志英。
有家人朋友说我傻
听过张志英老师讲课的学生都应该知道,无论工作多忙,无论事务再多,张志英也没有耽误过学生的一节课。即使因公事耽误学生一节课,办完事她还要抽时间为学生补上所缺课程。因为她觉得无论是一位普通教师还是中层领导,甚至如今作为一名校长,她都会一直坚守在教育教学的一线课堂。“有家人朋友说我傻,有同事评价我愚钝,但我觉得能够支撑着让我矢志不渝地坚守在这样的岗位,最强大的精神力量就是对农村教育生命的责任和对教育工作的挚爱。”张志英认为,就是这份责任与挚爱,才能让她30多年坚持、坚定、坚毅的坚守在农村教育这块贫瘠而薄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青春与生命书写着自己的大爱情怀。
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乡里娃,从孩童走向成人,从学生步入教师岗位,张志英更是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了农村教育的变迁,深刻体会了农村教育的滞后,感受到了农村学生求学的艰辛与渴望,坚定了扎根农村,服务农村教育的信心。
用放大镜放大孩子优点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作为一位老师,张志英认为无论教任何学科,都应该具备承担这门学科教学的能力和素养。
对于自己最擅长的语文来说,张志英觉得语文是以启迪和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的,是听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语文既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学习其他学科必备的工具。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最基础的学段,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学积累和形成的最关键的阶段之一,承载着学生基础教育中的知识积累和生命成长命脉。所以,语文在小学生的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对于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好教学工作,张志英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我的教育主张是“用放大镜放大每个孩子的优点,用亲和和亲近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让每一个生命健康成长。”
1。 要知困,知不足,让自己变得出色。作为教育人,我们应该具有“知困”的意识,知不足的能力,应该具有让自己变得更加出色的思考。不能做机械的老师,不能做无精打采的老师,更不能做怯懦的普通老师。
2。 要精准,要精致,让教育变得出彩。教学内容选择要精准,教学工具使用要精准,各年级学生的差异分析要精准,教学改进要精准,备课改进要精准,课堂改进要精准,作业改进要精准等等各个方面进行梳理,思考和研究,并将此内涵恰当地运用到学科的教育教学中。杜威在“教育者的天职”中指出:“教师应该是学问的领袖,学生的领袖,社会的领袖。不要做机械的教师,无精打采的教师,怯懦的教师!”
有幸福必有眼泪,有光环必有牺牲
作为一名专业的教育教学专家,张志英同时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母亲。对于张志英这样的工作狂人来说,注定家庭和工作不能兼得。记得一年初冬的下午放学,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已经全部离开,但张志英依旧沉浸在教学内容的思考研究中,因为第二天她将代表学校、代表整个区参加开封市组织的语文学科的优质课比赛,责任与使命让她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挑灯夜战,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这似乎已经成了张志英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做到的最基本的要求。
这样全神贯注的工作,让张志英完全忘了自己尚在幼儿园的儿子,那个声嘶力竭地叫喊着,哭闹着,歇斯底里且又无助的向老师讨要妈妈的孩子,那也是唯一一次家人让她接孩子。当张志英专心致志伏案工作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也完全不可能想到,自己的孩子已经声音嘶哑,在幼儿园里哭成了泪人。那时候没有电话,没有手机,孩子的老师无法联系。不知待到什么时候,当张志英带着疲惫和充满憧憬的收获回到家,准备推开房门享用迟到的晚餐时,才触电般突然想起还没去接孩子。
“那次事件成了我生命中刺骨的伤痛。那一次,从来不轻易流泪的我,流泪了,痛哭了,我恨自己不是一位称职的妈妈,恨自己不是一位称职的家长,恨自己的自私与执着。”张志英回忆道。
其实这样的事情也不是一次了,在张志英刚刚调任开封市东郊回族小学的第二年,主教学楼已经建成,为了争取后续援建资金,张志英毅然踏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卧铺没有就买站票,只为尽快的赶到北京与捐助方见面,这个做法也获得了对方的高度认可,当即就签署了20万的援助支票,但她全然忘了自己的心脏并不适合长途奔波,永远记得那一趟进京的火车上,她站了一路。
中原名师对我的影响很大
从2015年7月份第一次接到省厅的培训通知开始,张志英注定就和中原名师结缘。在一个优秀团队的引领,指导,鼓励与帮助下,历经四年多漫长的跟跑,张志英终于在今年6月10日艰难通过了河南省教育厅严格的考核,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中原名师”,这个结果令张志英喜极而泣,倍感荣幸。
“这里真诚地感谢河南省教育厅高屋建瓴的设计,感恩项目组负责人丁武营主任的精心部署和引领,以及团队中各位中原名师伙伴们的帮助与鼓励。大家抱团取暖,互相鼓励,相互鞭策,促使我砥砺前行,才有幸成就了自己今天的荣誉。”说到这里张志英也是觉得很幸福,
“成为‘中原名师’是对我之前教育工作的小结与盘点,只是我教育生命中的一个整装的驿站,修整之后,一定会对我的教育工作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和变化。”
光环下众目睽睽的眼睛是犀利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成为中原名师也意味着会拥有以自己的姓名所组建的工作室,目前结合顺河回族教育体育局的要求,张志英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定位以开封市东郊回族小学为核心,以顺河回族区东郊所辖的小学为依托进行组建。成员由各个学校选拔推荐,每校选派一名。目前,工作室成员中省级骨干教师1位,市级骨干教师1位,区级骨干教师1位,还有4位愿意学习,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青年教师。工作室从“扎根农村小学教育”为出发点,以弘扬和传承乡土文化为目标,以“探索适合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方法为价值追求,积极推进教学变革,唤醒农村师生的生命成长,开启“扎根农村基层 谱写农教特色”教育思想,创造他们团队独特的教育行程。
“目前,我们工作室的课题紧紧围绕“农村”这一着眼点,当前重点的研究课题是《对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及《探索乡土文化优化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第一个研究课题已经取得了实验效果,今年,我们刚刚申报了第二项研究主题,并已经获得了省级立项。”
最后张志英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领域,针对“老师应该怎样引导小学生乐意并主动的阅读课外书目”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积极组织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创建阅读氛围很重要。简单点来说,就是要让学生有书读并设法为学生提供阅读展示的平台,分享阅读的机会,交流阅读的成果,讲述阅读的收获,评价阅读的途径,激励阅读的机制。另一方面,获取家庭的配合也至关重要,要给学生读书的空间与时间。第三,要注意读写结合 。读中促写,写中促读。
总之,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去读书,乐于去阅读,这确实需要教师的智慧和为之付出的努力。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