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缺钱缺人 谈论工资受屈辱

2012年01月27日07:58      新京报             _COUNT_人评论

  地点:湖北沙洋县李市镇

  乡言:有时为自己找理由——大家都是这样,有的时候又觉得自己没有热情,是在误人子弟,心里很矛盾,又实在无可奈何……——一位干了近30年的乡村教师

  过年去给小姨拜年,她跟我讲起支教的经历。

  40岁的小姨,上世纪90年代时从师范大学毕业,一直在李市镇中心学校任教。

  2011年9月,小姨到李市镇一所乡村小学支教,恰逢周一早晨,赶上学校升旗仪式。

  校长从办公室拿出一面国旗,系在一条绿色的尼龙绳上,绑着尼龙绳的旗杆原本有油漆,因风吹日晒只剩下铁锈。

  “看旗子。”校长转头指挥着学生们,不到一分钟,仪式结束。

  小姨问校长:“升旗不唱国歌吗?”

  校长不好意思地回答:“孩子们都不会唱,我们这儿没音乐老师,没人教,要不你教……”

  这个小学有140名学生,包括校长在内只有7名老师。校长坦言,教师年龄普遍偏大,数年没有“新鲜血液”加入。

  李市镇6所同等规模的乡村小学,无一例外遇到了这些问题。

  音乐体育课就是“集体放羊”

  教唱国歌的活儿,小姨和另一名支教的谭老师揽了下来。两人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分别教会3个年级的学生唱国歌。

  因为嗓子好,会唱几首歌,小姨和谭老师一度被“簇拥”为学校里的“歌星”。

  小姨说,一个孩子跟她诉苦:“老师,我们自从一年级时上过一堂音乐课后,就再没有在学校唱过歌。”

  这句话让小姨心酸。

  不单是没有音乐课,课表上排列的英语、体育、思想品德等课程,在这个乡村小学同样只是摆设而已。

  遇上这些课程,孩子们就成了“集体放羊”,他们在操场上撒欢、打弹子,在草丛里用草叶“钓虫子”,老师们则在一旁看着别出事就行。

  而小姨数年前曾经任教的镇中心小学,离这里不过20公里,却是另外一番光景:各类课程均有安排,教师配备齐全。

  “如果不是去支教,我根本不了解现在的农村教育是这个样子。”小姨说。

  师资缺乏下的官方“支教”行动

  小姨的家乡并非偏远贫困的地方,江汉平原的小镇,也素有“鱼米之乡”的称谓。即使是各村说不上富裕,但生活不成问题。

  她记忆中留存的是“哪里有炊烟、哪里就有学校”时代的教育模式。她说,当时,“村村办学”是农村教育的主流,乡村小学也能向外输出不少优秀的学生。

  但现在看来,乡村小学的凋敝似乎成为不可挽回的事实。

  据小姨了解,整个小镇所辖的6所乡村小学,每一所都面临着师资匮乏的状况,8年左右的时间里几乎都没有年轻老师前来任教。

  为应对这一现状,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实行一项新规定:要求镇中心小学和中学抽调出部分老师前往乡村小学,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优先当选“高级教师”的政策。

  事实上,这些前来支教的老师们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部分甚至即将退休,乡村学校的孩子们称他们为“爷爷奶奶老师”。40岁的小姨苦笑说,自己在这个队伍里还算是年轻人。

  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小学阶段的师生比为:城市19∶1,县镇21∶1,农村小学23∶1;中学阶段城市13.5∶1,县镇16∶1,农村18∶1。

  小姨认为,这还是一种为城市服务的标准,“农村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很难达到这样的规模。因此,师生比例不应更大而应更小。”

  “一所有6个年级的小学,至少有12名老师才够维持正常的运转。”小姨说,李市镇的另一所乡村小学,因师资缺乏,被迫将6个年级缩减为5个,6年级的学生只能分散到别的小学就读。

  现实情况是,即便有支教师源的加入,乡村小学的师生比例仍然不能达标。小姨支教,一人担负着数学、音乐、思想品德3门课程。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报道:均衡发展教育 让农村小学也用上多媒体 2012-01-19 08:36:36
          农村小学校长有“四难” 2009-04-27 12:10:38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关于 农村小学 我来说两句

爱问(iAsk.com)
教育正文页右侧--教育新知
无标题文档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