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管理权下移到二级学院,设置创新课程奖励津贴——
创新机制为课改提供制度保障
新课改启动后,学校对教学资源进行重新调整分配,对大量课程进行了减、删、并、借、增。
为此,学校打破了僵化落后的课程设置模式,将课程设置调整的权力交还给院系,各专业50%以上的课程,特别是大学后两年的专业课程,主要以院系为主,自主组织教学和管理。学校教务处则由原来对全校课程“一把抓”,变成主要负责公共课、基础课、通识课程等。
不仅如此,为了支持二级学院进行课程改革,学校在职称评聘上也向下放权。“学校教师现在评职称,找关系的没有了,因为全是硬指标:创新课程+人才培养+学术卓越。”徐同文说。
学校还专门设立创新课程建设经费、创新课程建设奖励津贴和讲授创新课程津贴,鼓励一线教师组建团队研究开发创新课程。对教学效果好、专家评价高的创新课程给予专项资助,并在全校示范推广。
为保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学校成立课程设置专家委员会,由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主要任务是调研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及时动态调整课程设计。课程质量则由课程评估中心负责,定期对创新课程进行听课、评估、检查和验收。
“学校的课程创新将常态化,一年一小改,三年一大改,以不断培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优秀人才。”徐同文说。(中国教育报记者 蔡继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