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彤旭介绍,他的学校有2辆专用校车,另有5辆合格营运车。为了节约成本,专用校车只能在学生相对集中的线路使用,而只有一两个学生的线路,则只好用昌河、五菱之光之类品牌的面包车了。
即便是这样,马彤旭还不得不忍痛贴钱。他告诉记者,接送生每月多收100元,可是学校在校车上的花费很大。他新购的两辆校车共花费50万元左右。每周跑一天,每天跑三趟,一天的费用就要2000元;去年仅接送一趟学生,几辆校车的加油费就要2800元,今年涨到3700元;司机费用去年为每人每月1800元,今年涨到2850元。可是学费却不能涨,学校也仍旧必须把每个孩子亲手交给家长……。
3月28日下午,记者在采访有184名孩子的杨楼乡宏翔幼儿园和有240名孩子的育蕾幼儿园时,两位园长表示他们使用的是微型面包车。记者询问其为什么不用安全条件更好的车辆时,他们的回答是“买不起”、“用不起”。
“我们园收费,走读生每学期300元,中午吃一餐是450元,加接送是600元。”育蕾幼儿园园长范淑敏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账,“先不说长鼻子校车太长,进不了俺这个位于窄胡同中的幼儿园。单是有A1驾照的司机工资就得每月5000元,加满一箱油就得2000多元,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政府给俺们配一辆校车,俺也用不起。”
虽有法可依仍需实际探索
裴学和宋银柱分别任汝州市庙下镇慧源学校的正副校长。他们所在的学校规模已经达到970名学生,在全市民办学校中排在前几位。“我们学校以前确实淘汰过一辆17座的依维柯校车,那是由交警部门作为中介,以5500元钱卖到汽车回收部门的。”裴学说,“现在我们新购置的是两辆合格校车。”
“报废车改装后的流向,其实是十分分散的。”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周边县市确有民办学校来汝州购买拼装车,但更多的是货车、工程车,甚至还有乡村营运客车。正因为汝州市管理部门清楚拼装车的安全隐患,所以对我们这里的查处力度最大。”
对于大力度的查处,共有1400多名学生的来青苑学校校长王云霞告诉记者,政府对校车检查的严格令民办学校深感“压力巨大”。王云霞介绍,交警、安检、教育等相关部门,会在不定时间、不定地点、事前不通知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在校车经过的地方,查各类手续、是否超员等。王云霞表示,公办学校的校车被查出问题还比较好办,但民办学校的车就不行了,不交罚款,别想走。
王云霞说,多亏董事长张明军还经营企业,否则学校早已难以为继。学校先前购买的两辆校车,是分期付款的,接下来还要贷款再买两辆,“我们必须小心谨慎,在安全问题上一点儿也不敢疏忽”。
对于校车安全的压力,杨楼乡宏翔幼儿园园长杨汝清也表示:“我们在学生安全问题上不敢有丝毫马虎,每次出车,我都让司机在车前挂上‘请社会进行安全监督’字样的条幅。”
农村民办学校面对的校车压力引起了人们的反思。
4月10日,《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全文发布并正式施行。该条例对地方政府依法保障学生就近入学,减少学生交通风险;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校车的管理职责;学校和校车服务提供保障者的义务和责任以及校车使用许可等方面,都作了严格规定。无疑,这为学生的路途安全上了一把保险锁。
但是,校车新“国标”也可能让一些学校面临有法难依的尴尬。依照该条例的标准,一些地方和学校是否能买得起符合技术标准的校车是个问题,即便是地方财政埋单,学校是否用得起这样的校车也是个问题。此外,如此高的门槛是否会使一些幼儿教育的投资者望而却步?虽然《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幼儿入园以保障幼儿就近入园和由家长接送为原则,但一些孩子仍有接送需求是当下现实,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中国教育报报记者 郭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