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全球聘院长,为的是“去行政化”。对此,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也持相同观点。
2011年1月14日,58岁的杨玉良履新复旦大学校长正好两周年。前不久,杨玉良宣布复旦大学正在制定《复旦大学章程》,其中一项重大的改革即学校领导和部处负责人退出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复旦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形成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有效隔离,并设计了专门的会议制度和“召见问责”制度。校学术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可以就他们认为重要的问题,单独召开会议,形成独立决议。这些意见将是学校领导执行学术决策的依据,还可以召见校领导,进行问询,甚至是问责。类似制度在耶鲁大学的实施先例被认为“其进步总是有选择和基本正确的”。
大学希望院长“去行政化”,需要院长有管理及领导能力,并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商学院又需要什么样的院长?
商学院院长的完美标准
有研究者认为,一位优秀的商学院院长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使命感、责任感;成熟、正直、坚韧、宽容;必须是教授(海外名校博士毕业)出身而且应该是被学术界相当认可的教授,属于“圈内人士”;最好是出身营销、战略、组织行为学、金融财务等学科;丰富的经验、广受同事和学生的尊重、爱戴;筹资的能力(善于与校友、企业界朋友打交道);卓越的领导能力;广泛的学术网络,熟悉国际范围内商学院的圈子。
不过,这是一个绝对理想化的完美标准。“中国现在尚未建立起职业化的商学院院长队伍。目前高校商学院院长基本是学者出身,院长工作一般是他们的兼职,一名称职的商学院院长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社会活动者;二是学者;三是管理者,为学院教学科研发展进行筹资。显然,这与职业化的院长在角色上存在明显的错位,显然不利于商学院的管理和发展。”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赵曙明认为。
也有院长认为,没有商学院院长职业化,就不可能有商学院品牌的持久优质化。因为院长就像CEO,首先要有战略性思考,要全身心投入,要把品牌当成毕生的事业来追求,这样品牌才能持续。
事实上,商学院院长CEO化已经进入实践阶段,但是,2010年上半年,上任两年的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院长辞职了,上任一年半的伦敦商学院新院长也不干了,欧洲工商管理的院长也任期结束后不再继任。他们都是“非学术背景”,他们的“职业化”给商学院带来了不一样的领导力变革:副院长被炒,教授被炒,全球化策略和双校园的管理变革。
与这三家学院任用纯职业化的院长不同的是,哈佛商学院坚守了自己的底线:永远不会请非学术出身的人做哈佛商学院的院长,于是一个哈佛学者上任了。
哈佛商学院访问学者、阿根廷IAE商学院前院长一直认为,商学院院长的工作处于学术界和商界的交汇点,需要应对两种不同环境的能力:学术界个人主义、内敛的并且有一种长期的关注;商界的迅速变化和响应客户需求。实际上,理解并融合这两个世界的能力,是成为一位优秀商学院院长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