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公益组织,Water.org又是如何看待慈善与商业模式之间的关系?Water.org首席执行官Keith Stamm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认为:“一边是资本,它可能是纯粹的捐款或是放贷的商业资本;另一边是需要帮助的人。所以这里的商业模式应该是一座非常好的桥梁,包括沟通的桥梁抑或是技术的桥梁。重要的一点就是确保钱花在了刀刃上。”
据统计,全球近八分之一的人口无法获得洁净的水源,每年有300万人因此而失去生命。霍特国际商学院院长 Stephen Hodges 博士表示:“很多非营利性组织即使拥有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依然很难有所突破,因为他们面对的是难以克服的执行障碍。而案例挑战赛就是为了充分利用不同学生的创造力,去寻找克服这些障碍的办法。”
创新+可行性
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冠军团队在20多支团队中脱颖而出,获得亚太区冠军,将前往美国角逐全球冠军。他们针对整个Water.org的商业模式做出创新。过往Water.org运行的模式是“水信用”,银行将钱贷款给穷人买洁净的水,使得他们能节省下大量的取水时间参加工作赚钱。为了确保穷人能还钱,Water.org将几户人家组成一个互助会,互助会之间互相帮助承担贷款及共同还款。
香港科技大学团队提出的概念是让互助会去成立更多的子互助会,形成一个大的互助会,起到互相监督并且母互助会可以从中得到利息收入。子互助会在成熟之后,也可以继续推广自己的子互助会,让这个互助圈有机地扩张。
这个模式的推广可以快速地使互助会成长及茁壮,由于互助会也有利息收入,因此会激励互助会成员去寻找新的子互助会,但易受到地域的限制。总体上概念相对简单且可行性非常高。
亚军新加坡国立大学团队的创新则在于获得捐款及取得水的方法,该队建议以手机简讯方式让捐款人更容易贡献爱心,并且让缺水民众透过手机可以预付水费,即时取得用水,减少排队时间。并且还建议Water.org建立加盟体系以扩大影响范围。
尽管这个模式有其不足之处,即通过手机付费将会影响现有贩水者的利益,演示中并未提出这部分的解决方式。但因为创意新颖,仍然获得了评审团的认可。
当公益事业与商业相结合时,怎样的商业模式才是最佳的呢?
陈致宇认为最佳的商业模式必须具备四个要素:清楚的定位即为何存在,为谁服务,最终的目标、使命为何;详细的战略即如何运用各种资源达成最终的目标,在取得初步成功后如何实现扩张和解决价值链中人的问题;第三是简单的获利模式,要让投入的资源在循环中创造出利润与价值,并且让利润回到价值链中,不断循环创造出更大的福利;另外还要有完善的管理。
“公益事业的管理与纯商业机构不完全相同,需要考虑到更多的人的情感因素、使命感及非物质报酬部分。”陈致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