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教育差异化形成是中国经济发展要求(2)

2011年07月08日08:41      MBA中国网             _COUNT_人评论
MBA教育差异化形成是中国经济发展要求MBA教育差异化形成是中国经济发展要求

  第一个原因是现行统考统调的考试录取方式不够科学。当前这种统考统调录取方式,未能从源头上区分考生的特殊能力,客观上起到了压制学生主动进行选择的自主权。虽然在复试过程中各招生学校均特别重视对考生能力与特长的测评,但到那个阶段再进行这种测评实际上已经晚了。这是因为,由于在初试统考阶段考生无法对最终能够考进哪个学校做出预见,从而无法从一开始就将自己所具有的特殊能力展示出来。结果,难免出现一旦清华北大不录取就不得不选择其他学校的现象,和一旦已经做出选择的学校仍未录取,就不得不被迫再选择一个更低层次的学校的现象。这样一来,考生的特殊能力和兴趣就被压制或者扭曲了,学校也很难真正成为学生专业偏好和特殊能力的集合。

  第二个原因是现行培养模式的单一性。中国MBA的培养方式主要通过模仿美国模式建立起来的,有此学校还借鉴了一些欧洲或澳大利亚的培养方式。

  第三个原因可能与我们过于重视既定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智慧与能力的开发有关。很多人有这个判断。我也基本赞成这个判断。我们的MBA教育确实存在着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拓展的倾向。这种倾向的存在,可能既与我国现有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有关,也与我国MBA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与推动不足有关。因此,必须对现行培养方式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由此大幅度提升我们所培养的MBA研究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成功引领企业发展的能力。

  毫无疑问,MBA教育产品的差异化并不否定MBA教育本身的标准化。恰恰相反,MBA教育产品的差异化始终是以教育标准化为基础和前提的。但问题是,如果有MBA教育的标准,且教育过程也达到了标准的要求,但由此形成的产品没有足够的差异,那么,这种产品就不可能形成品牌效应,从而也就不会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要培养大批能够引领中国企业顺利实现更大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即便不是一句空话,也很难成为现实。

  因此,必须深入探究MBA教育产品差异化的逻辑基础。研究表明,任何产品的差异化,其基础都是专业化。专业化的历史前提是分工。分工本身就是生产力。对此,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曾做过生动的描述。他在其《国富论》中曾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说的是在伦敦郊外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个制针厂,厂里共有二十来个工人,在没有分工时,每个工人每天能够制作二十颗针。后来,由于把整个制针过程分成了18道工序,分别由18个人分别完成,结果每天每个工人平均制作的针竟达4000颗之多。仅仅一次分工,就使这个工厂的劳动生产力提高了近200倍!为什么产生这么大的变化?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字:“分工”。分工不仅是生产力,同时也是竞争力。

  分工的动力来源是市场。市场则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换关系。人和人之间为什么会发生交换?就是因为我有而你没有。而在交换中最能显示出效率的,便是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协作。分工、协作、交换是构成市场的基本元素。“卖比买难”是市场经济与产品经济主要区别。中国改革开放前曾经是采购员满天飞,改革开放后出现了推销员到处是,而且买者买时还要得到一定的回扣。卖者之所以愿意让出这样一块利益,就是因为市场需求决定着市场供给,因为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市场供给的多样化。




相关报道:MBA教育20年改革“痛点”师资和联考 2011-05-31 08:56:26
          商学院MBA教育再一次掀起涨价潮 2011-05-19 09:02:36
          2011年MBA教育招生考试五大类型解析 2011-04-18 13:44:52
          中国MBA录取年龄创历史新低 2011-07-07 08:41:34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关于 MBA教育 我来说两句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