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官员重提高考加分话题,再次引发人们热议,这也是由于2010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委公布高考加分政策调整时,公众只是“被告知”,还有很多意见未及表达。
像这样一件关乎千万考生的大事,教育部没有履行公开听证的程序,调整的决策做出以后,发布《公告》也未见召开正式的新闻发布会。此后,笔者也没有看到各家媒体与有关部门对话的声音,显然,公众处于“被告知”的角色。
1月17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撰文“坚持公平公正,深化高考改革”刊发在《求是》杂志上,这是继袁贵仁部长1月3日撰文“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半个月后再次论及高考改革。教育部官员连续发表的两篇文章进入公众视野,一下子,使本来就未平息的高考加分之议再次升温。
2010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委公布高考加分政策调整,对于奥赛和体育加分做了一些限制,这是对过去加分政策的修正,也是对近年来社会上高考加分弄虚作假、弊病丛生诟病的回应。
有人为之叫好,说这是高考加分“瘦身”;也有人认为问题尚多,对于此次调整提出许多质疑。
首先,由与高考有相关利益的部门来讨论高考加分调整,有点“雅尔塔会议”的味道,本身就不妥。高考加分调整可以征求民委的意见,因为涉及少数民族加分;可以征求体育总局的意见,因为涉及体育加分;可以征求科委意见,因为涉及学科竞赛和奥赛加分甚至保送。但是,高考管理是教育部的职责,文件应该由教育部独家发布,而高考这件关乎千万考生的大事,不能让公众的参与意见缺位。
其次,文件对于加分调整吞吞吐吐,确定的时间表又慢慢腾腾。这是很难让人信服的一个文件。文件发表后,我应约撰文“力度不够,速度迟缓”发表在《光明日报》上。
为什么说力度不够呢?例如对体育特长生采取的“8+2”模式。省级限定在8项:足、篮、排、乒、羽五项球类,再加上田径、武术和游泳,而且省级还可以增加2项。近年来,高考加分的“重灾区”就是“二级运动员”弄虚作假、丑闻频仍——此次未见收敛,莫名其妙!为防止作假,有的地方拟采取对体育特长生统测时全程录像以为尔后有争议时打官司使用;您可以不嫌麻烦,考试成本却大大增加了!人们不明白高校要那么多“二级运动员”干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就行了吗?高考最主要的功能是进行人才选拔,考察的重点在智力,而不在体育。体育上真有才,自有体育院校向你招手呢!
而且由于没有向五学科竞赛主办单位会商或征求意见,他们也不满意。即便共同发文的五部委中有中国科协参加,但中国科协只是五学科的主管单位而非主办单位,所以在决策的程序方面是有缺陷的,采取的还是由政府部门圈子内的人关起门来做决策的方式。
“我们中国计算机学会是五学科奥赛的主办单位之一,教育部事先没有任何人来征求过我们几个主办单位的意见,说定就这么定了?!”身为中国计算机学会秘书长并兼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主席的杜子德要较真的问题是:这次高考保送加分决策改革的决策过程是怎样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