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了吗?上哪个学校了?交了多少钱?”家有学童,家长们的话题少不了这样三个字“择校费”。
这是教育部门和学校最不愿提及、总是闪烁其词的三个字;但它却长久存在,成为一个尽人皆知的秘密。
每到新学年,总会上演几家欢乐几家愁。而耐人寻味的是,“办成了的”皆大欢喜,却对如何办成讳莫如深;没交上钱或交了钱也没办成的,捶胸顿足,却对缘何失败一头雾水。
这就是搅动万千家庭焦躁不安、欲罢不能的“择校费”。据说这几年,行情“疯涨”;更有一种说法,这里面“水”很深。
“水”究竟有多深?记者几经周折,找到一位刚刚经历过这场“大战”的北京家长,一探深浅。
交过钱后,没有收据
“我当然希望一分钱不交,但在这样的氛围下,我只能接受现状。”
等把8万元赞助费交出去,张女士几个月来悬着的心落下了。谢天谢地,儿子如愿以偿挤进了北京海淀区的一所知名小学。“择校,多少年了就是这样。”谈起择校费,张女士很平淡,“有少的6万,也有多的10多万。”